2025年10月,一艘巨型油轮停靠中国港口时,船方收到了一笔高达620万美元的额外费用。这不是一次偶然的收费错误,而是中国针对美国航运限制令的一次精准反击。
因为在今年4月17日,美国突然宣布了一项决定。基于所谓的301调查,美国将矛头直指中国的海事、物流与造船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航运企业的限制措施。
美国的这一行为,本质上是试图通过打压中国航运业,来维护其自身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然而,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会迅速且精准地予以反击。
所以仅仅几天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便紧急修改了原定于10月14日生效的港口收费政策,其中,对车辆运输船的费率从每净吨150美元大幅下调至46美元,降幅近70%,同时还为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增设了豁免条款。
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中国的反制措施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追求的是精准切割。交通运输部明确罗列了五类收费对象,其中最精妙的当属“美资持股超过25%的企业所属船舶”这一条款。这一举措直接穿透了船旗国和注册地等表层伪装,直击背后的资本归属。
彭博社曾核实到,一些注册在欧洲的航运巨头,由于其美资持股比例超过了25%,同样被纳入了中国的收费范围,这使得许多试图通过更换“方便旗”来规避风险的传统玩法彻底失效。
反观美国,其打击逻辑更侧重于“国别来源”,美国瞄准的是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悬挂中国旗的船舶,尤其是中国制造的船舶。针对中国制造的船舶,美国设计了极具惩罚性的条款:在每净吨50美元的基础费率外,额外加征“每净吨18美元”或“每卸载集装箱120美元”,并取两者中的较高者。
美国的这一举措,不仅是要增加中国航运企业的运营成本,更是试图直接打击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产业根基,今年上半年,全球51.7%的完工船舶、68.3%的新接订单都来自中国。再看美国,商船年产量不足10艘,产能不及中国的1%,建造成本却是中国或韩国的3到5倍,看来他们高喊的“重振本国造船业”的口号与产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脱节。
任何一项强硬的政策,其豁免条款往往最能暴露制定者的真实意图和战略软肋,在这次港口费争端中,中美双方设置的豁免条款,反映出双方对全球供应链风险的不同认知。
中国的豁免清单,明确规定“在中国建造的船舶”可以获得豁免,这一规定既保护了国内造船业这个绝对优势产业,避免其在反制中被“误伤”,又巧妙地向全球船东,包括美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潜在选项:只要使用中国制造,就可以规避这项新增成本,无形中构成了一种产业引流。
其次,对于“仅为修船目的入境的空载船舶”也予以豁免,这同样是在保护国内庞大的修船产业,此外,中国还设置了两道风险控制阀门:单一航次挂靠多个中国港口时,仅在首个停靠港收费;同一船舶每年最多只对5个航次收费。这些限制,意在将打击效果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因成本无限叠加导致全球供应链彻底断裂,体现了“斗而不破”、维护全球贸易基本盘的策略考量。
相比之下,美国的豁免清单就显得简单直接得多,几乎只有一项——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这个唯一的例外,精准地暴露了美国的战略要害。豁免LNG船,就是为了保障其能源出口这条战略通道的畅通无阻。在对华全面施压的大背景下,美国必须精准保护这块核心利益。
将双方的设计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国的规则设计中包含了多重缓冲,更注重风险管理和多重目标的平衡,策略显得更为周全和成熟。而美国的“一刀切”式施压与“单点式”精准豁免,则更直接地反映了其单边的利益诉求。
这场博弈中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双方都将“时间”这个维度引入了政策设计。预设的阶梯式费率增长机制,就像一张通往未来的账单,不仅是收费,更是一种明确的威慑与沟通工具,清晰地向对方展示了未来数年的对抗决心与潜在代价。
双方公布的费率阶梯,形成了一条同步攀升的“疼痛曲线”。中国的初始费率是每净吨400元人民币,约合56美元,略高于美国的50美元。而这张账单的终点,设定在了2028年,届时中国费率将提升至每净吨1120元,美国则计划达到每净吨140美元。这种近乎精准的对等,本身就是一种精心计算的信号发送:既表达了坚决反制的决心,也划定了对等的边界。
这种持续升级的经济痛苦,对航运企业而言是实实在在的。以皇家加勒比旗下的巨型邮轮“海洋光谱号”为例,其净吨位高达16.8万吨。在初始费率下,单次停靠中国的成本就飙升了约670万元人民币。
如果僵局持续到2028年,这个数字将暴涨至近1900万元。考虑到其航线安排,年化成本可能从眼下的13亿,激增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皇家加勒比已经开始考虑将部分母港转移到新加坡,以规避风险。
集装箱航运业同样叫苦不迭。以中美快线著称的美森航运,每周约有5艘船停靠中国港口。以一艘1.2万吨的船计算,单次成本就增加了480万元,年化成本轻松突破12亿元。在整个行业利润率仅有3%到5%的背景下,这笔新增成本足以让一条盈利的航线瞬间陷入亏损。
然而,在中国这套看似步步紧逼的“油门”机制旁,还藏着一个关键的“刹车”。《国际海运条例》的修订条款中,明确写入了“动态调整”机制。这无疑是为谈判预留的一个窗口,向美国传递了清晰的信号:对抗的烈度并非不可逆转,只要美国撤销歧视性措施,一切都可以回到谈判桌上。这为外交解决这场贸易争端,预留了制度性的出口。
这场围绕港口收费展开的贸易战,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贸易摩擦。它更像是一次关于21世纪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权的预演。中国通过一套“精准、灵活、有缓冲、可升级”的组合策略,不仅有效回应了美国单边主义的挑衅,更在实践中探索和展示了一种新的大国博弈范式。
短期来看,压力已经传导至美国国内。无论是代表农业州利益的大豆协会,还是急于出口的能源商,亦或是超过500家企业联名上书的半导体行业协会,都在向特朗普政府施压。
此外,在中国港口费政策出台前夕,还同步收紧了稀土出口管制,直击美国高科技与国防工业的“命脉”——毕竟,连F-35战斗机都有七成的稀土原料依赖中国。种种迹象表明,白宫在今年夏天已指示商务部,在中美谈判的关键时期,暂缓对华实施过于严苛的技术出口限制。
从长远看,无论这场争端的最终结果如何,全球航运网络的重构都已不可避免。部分货主开始从美森转向中远、马士基等非美资关联公司,航运企业也在优先部署非美资船舶执航中美航线。贸易流向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增加了从澳大利亚、卡塔尔的LNG进口,而美国农产品在华的市场份额则面临下滑。华尔街的分析师也预测,美股航运板块可能因此承压,而亚洲的航运公司或将迎来利好。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走向,值得全球持续关注。
本文信源:
[1] 参考消息网:中美航运收费战背后的博弈
[2] 彭博社:中国反制措施对全球航运业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