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四军创始人,建国后没军衔职务,毛主席特批:享副总理待遇

“老郑头,您这身子骨还折腾啥啊?”1950年深秋的武汉街头,蹬三轮的老汉望着蜷缩在车斗里咳喘的郑位三直摇头。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褪色的军大衣上,这位红四方面军创始人正攥着皱巴巴的笔记本,准备去码头工人夜校讲课。谁也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比车夫还寒酸的老头,兜里揣着毛主席特批的副总理级工资条。

黄安百姓至今记得1927年那个燥热的夏夜。郑位三拎着桐油灯钻进董必武家的后院,八仙桌上铺着从汉口偷运来的油印文件。 “农民自卫队要扩编!”他沾着茶水在桌面上画出黄麻地区地形图,油灯把两人影子投在土墙上,晃得像两支跃动的火把。三个月后,三百名赤卫队员扛着梭镖冲进七里坪盐卡,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把火就这么烧起来了。

有意思的是,这位创建红二十五军的 “老赤卫”在陕南打游击时,竟用算盘打出过一出好戏。1935年冬,部队被围困在秦岭腹地,郑位三裹着破棉袄缩在崖洞里,噼里啪啦打着从地主家缴获的紫檀算盘: “老蒋的兵吃空饷三成,咱们断他粮道七天,保管不战自乱。”果然,七天后包围圈不攻自破。这手绝活后来被徐海东写进回忆录,戏称他是 “算盘将军”。

建国初某次中南海茶话会上,毛主席夹着烟卷突然发问: “位三同志在武汉住得惯不?”正在剥橘子的李先念手上一顿,橘汁溅到中山装上。在场众人都知道,主席惦记的是那个宁住工人区也不搬干部楼的老战友。当初分配住房时,郑位三把组织安排的小洋楼改成烈属招待所,自己带着发妻挤进大智门车站旁的筒子楼,说是 “听火车汽笛睡得踏实”。

不得不说的是,1954年那场风波成了郑位三人生的分水岭。当调查组翻出他与饶漱石的合影时,这个倔老头竟把二十年前的任命状塞进灶膛。火光映得他满脸通红: “当年李先念带着队伍在鄂东苦战,我这纸调令算个球!”这话传到中南海,正在批阅文件的毛主席沉默良久,抓起红铅笔在报告上划了道粗线: “此人可信。”

1955年授衔前夜,总干部部派人送来表格。郑位三摸着泛黄的《鄂豫皖边区军事要图》,突然抓起钢笔在 “现任职务”栏划了叉: “莫填了,我这病秧子别耽误年轻人。”窗外春雨淅沥,他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哼起了黄安民谣: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第二天,那张空白表格静静躺在军委办公室,角落洇着两滴墨渍,像极了当年七里坪的弹孔。

鲜为人知的是,郑位三每月领的304.5元工资,八成进了汉口六渡桥的功德箱。街道主任老周记得清楚,每月15号晌午,准有个穿灰布衫的老头往居委会塞信封: “给李家寡妇的学费” “张铁匠儿子的药钱”,牛皮纸信封上字迹歪歪扭扭,却分文不差。直到1975年他弥留之际,护士在病床下发现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年的汇款存根,最底下压着张字条: “还差王木匠家五斗米,来年补上。”

那年深秋,邓小平在郑位三的悼词稿上添了句: “比职务更重的是担当。”追悼会当天,从黄安赶来的老赤卫队员挤满八宝山礼堂,他们带来一捧大别山的红土,撒在覆盖党旗的骨灰盒上。风穿过松柏发出呜咽,恍惚间又回到1927年的七里坪,三百个声音在群山间回荡: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李先念   董必武   陕南   咳喘   中南海   汉口   鄂豫皖   赤卫队   军衔   算盘   副总理   创始人   老头   职务   待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