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休学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不是打骂 读懂“情绪容器”就够了

01


我和孩子他爸都是985高校毕业,工作令人艳羡,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孩子却一步步滑到了休学的地步?

孩子的成绩一直都是中等水平,不上不下。

那场引爆一切的争吵,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凡的晚上。

孩子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未及格,而我刚刚结束异常令人心力交瘁的项目会议,满身疲惫。

看到成绩排名的瞬间,我就爆发了:

“花那么多钱给你补课,都补到哪里去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懂事?”

儿子低着头,眼睛通红,吼到:“补课补课!你就知道补课!你除了给我报班和问分数,还关心过什么?我为什么学不下去,你们谁问过?!””

“你为什么听不进去?因为你不上心!因为你懒!”我被他的顶撞气得口不择言,“我和你爸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成器的儿子!”

“对!我就是不成器!我就是懒!”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声音里充满了绝望的嘲讽,“你们多厉害啊!可你再厉害,也帮不了我这个废物考试及格!

那次争吵之后,一切并未平息,而是急转直下:

作业从拖拉磨蹭,到摆烂不写;

找各种借口请假逃学,今天是肚子疼,明天是头疼。

从偶尔请假到一周去不了两天,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我强行送他去学校,他发出近乎哀嚎的声音:“别逼我了!我真的受不了了,再也不想去学校了!”

拉扯了将近半年,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不得已办理了休学手续。

休学后,曾经被我寄予厚望的儿子,日夜颠倒地活在虚拟世界里。

白天我出门时,他的房门紧闭;深夜回家,只能听到他打游戏的声音。

他的房间杂乱不堪,充满了外卖盒子的味道。

我们之间几乎零交流,我所有的问话,只能换来他“嗯”、“哦”的敷衍,或者长久的沉默。

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茫然,难道就这么看着他堕落下去吗?

02

为什么儿子会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做,才能化解儿子的叛逆?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持续的学习,并且学到了一个应对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好方法。

这源自一个心理学原理:情绪容器

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是有“情绪容器”的功能,尤其是负面情绪。

当孩子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父母能够予以理解,那么孩子也会积攒能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反之,如果父母的“情绪池”是满的,不但无法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甚至还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给孩子,对孩子造成伤害。

我和他爸一直被称为“学霸”,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成绩若不理想,跟基因毫无关系,定是他不够努力。

从小学起,我就密切关注他的学习。

补习班、兴趣班排满课余时间,我知道这太过“内卷”,但社会洪流如此,我不敢不“鸡娃”。

家庭里,公婆性格强势,他们审视的目光无处不在,更让我迫切想用孩子的成绩证明自己是个称职的母亲。

而丈夫在家做甩手掌柜,养育的重担、家庭关系的压力,全系于我一人之身——我的情绪池早已超载,濒临决堤

于是,当孩子向我诉说学业压力时,一直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他抱怨失眠,我觉得他在骗人:

“小孩子失什么眠,还不是因为你玩手机熬到半夜?”

他透露自己在学校被孤立,我摆摆手不想听:

“现在的小孩就是矫情,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别想那么多。”

他在饭桌上叹口气,说了句“好焦虑”,我直接“施法”打断:

“你现在吃不了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厌学,从来不是突然的叛逆,而是内心火种被一点点浇灭的过程。

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本应是探索的喜悦和胜任的自信。

然而,当成绩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当情绪从未被真正看见,学习便被异化为冰冷的任务。

他用厌学保护自己,避免在永远不够好的评价中彻底崩溃。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而点燃的前提,是父母先清理自己溢出的情绪,让孩子的感受有处安放。

03

1、止损——清空自己的“负面情绪池”,稳住阵脚

在孩子休学的初期,父母的焦虑往往达到顶峰。

此时,最关键的并非“做些什么去改变孩子”,而是“先稳住自己”。

一个自身情绪池已满甚至决堤的父母,无法接住孩子的任何情绪。

我先给自己超载的情绪找了一个专业、安全的“容器”——心理咨询师。

不光学习养育的方法,练习实践,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可以毫无负担地倾诉我的恐惧、愧疚和无力,觉察自己成长中未疗愈的创伤是如何影响现在的教育模式的。

我每天雷打不动地留出30分钟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散步、听音乐或学古筝。

当“孩子都这样了,我哪有心情享受”的愧疚感来袭时,我会告诉自己:“飞机上的安全须知告诉我们,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才能帮助别人。我现在做的,就是在为整个家庭戴好氧气面罩。”

这个阶段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回到学校,而是让我自己先从“焦虑-控制-更焦虑”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只有我先稳住了,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情感着陆点。

2、重建——学会“情感回应”,修复亲子关系

当我们的情绪趋于稳定,有了更多的心理空间后,才能开始小心翼翼地修复与孩子的关系。

将沟通模式从“解决问题”切换到“情感回应”。

我们约定每天有半小时“纯侃大山”时间,内容绝对不涉及学习、成绩和未来。

我聊我年轻时追过的小说,他给我讲游戏里的剧情和让他发笑的脱口秀演员。

开始时他很抗拒,但当我真的能沉浸在他喜欢的话题里时,他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当他又开始抱怨时,我不再打断或给建议。

而是说:“听起来这件事真的让你很烦躁。”或者“被这样对待,感到生气是很正常的。”

我只是简单地陪伴和确认他的感受,允许他所有的情绪流淌出来,而不去评判和堵塞。

几次之后,儿子被我平稳的情绪所影响,状态也越来越理性、平和。

他开始“讲理”了,偶尔控制不住发脾气,会很快跟我道歉:“妈,对不起,我刚才不是冲你。”我对他的建议,他也会认真听,然后自己去反省、尝试。

3、赋能——走出限制性信念,重新定义价值

我彻底从“必须上好大学”的限制性信念中跳脱出来,开始真诚地欣赏他。

我发现他写的10万字小说情节构思巧妙,便请求拜读,并真心地称赞他的创造力和毅力。

这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学习之外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关系缓和后,我们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我说:“关于未来,妈妈想听听你的想法。无论你怎么想,我都愿意先听着。”

我引导他思考:“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回到学校,你觉得每天做点什么,能让你自己感觉好一点,有力量一点?”目标可以小到“每天下楼散步10分钟”或“自己煮一次泡面”。

我们不再把他的作息日夜颠倒看作“堕落”,而是理解为他在困境中的自我保护。

我们共同商定了一些小小的“生活锚点”,比如一起做一顿晚饭,或者周末看一部电影。

这些微小的、成功的体验,开始一点点重建他对生活的掌控感和信心。

我清楚,改变互动模式需要时间,不会立竿见影。青春期和休学的修复,也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过程。

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先稳住自己,成为一个坚固而温暖的“情绪容器”。

当孩子所有的绝望、愤怒和无力都被看见、被接纳、被涵容时,他内在的生命力才能重新燃起,并积攒起再次面对世界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育儿   容器   情绪   孩子   方法   父母   成绩   儿子   负面   焦虑   关系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