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的美苏两国,为何在两伊战争中都选择支持伊拉克?

1979-1980年的中东,发生了两件大事。

先是霍梅尼通过宗教革命掌握伊朗国家权力,后是萨达姆通过政变当上伊拉克总统。

萨达姆上台后,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便急不可耐地向伊朗发动了战争。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足足打了8年,双方死伤上百万,经济倒退几十年。

奇怪的是,作为冷战中对抗的美苏两国,却罕见地保持一致,纷纷选择站队伊拉克,堪称冷战奇迹。

美国,是被霍梅尼逼的。

1980年9月,伊拉克入侵伊朗。当伊拉克的战机飞过伊朗上空时,全世界都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会在这里再次上演。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美苏这两个恨不得把核弹顶在对方脑门上的超级大国,居然选择在同一战壕里给萨达姆递枪送弹。

这一幕堪称冷战史上的传奇。

美国认为,霍梅尼治下的伊朗是危险且极其不礼貌的。他把美国称为全球的魔鬼、把苏联称为北方的魔鬼,在言语上羞辱了两个世界超级大国,霍梅尼确实狠狠地拽了一把。

这让美苏都对这个新上台的政权非常不爽。

德黑兰人质事件,则成为让美国彻底走向地对面的标志性事件。

1979年11月,受霍梅尼的支持,伊朗首都德黑兰约4000多名学生,高举“真主伟大”的旗帜,撕掉美国国旗,围攻并占领了美国大使馆。66名使馆工作人员被扣留长达444天,态度强横地要求用这些使馆人员交换巴列维王朝流亡在美国的人质。

要知道,大使馆一般被认为是象征一个国家主权的地方,伊朗扣押美国大使馆人员,遭到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谴责。

这件事被美国视为奇耻大辱,对霍梅尼及新生的伊朗政权恨得咬牙切齿。

另一件让美国紧张的事,则是霍梅尼大肆号召的输出伊斯兰革命。

霍梅尼上台后,公开提出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号召,试图复制什叶派在伊朗的成功案例,扩大什叶派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伊拉克作为中东地区又一个以什叶派信徒为主的国家,这种喊话让属逊尼派的萨达姆非常紧张。

霍梅尼号召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萨达姆的统治,建立一个由什叶派主导政权的国家。这种公开喊话加重了萨达姆对霍梅尼的个人仇恨。

而美国也害怕伊斯兰革命的扩张影响它在中东的利益,美国智库曾公开宣称,伊拉克一旦崩溃,海湾将全部暴露在伊朗革命输出之下。

萨达姆是挡水坝,美国不能让水坝决堤。

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美国迅速与萨达姆走到一起,试图利用萨达姆提防霍梅尼推行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与萨达姆的利益一致。

看着伊朗对美国的作妖行为,萨达姆也抓紧机会,频繁与美国接洽。这下有了共同的敌人,美国自然加大对伊拉克的支持力度。

从1983年开始,美国默许自己在中东的小弟沙特、埃及把美制武器转手卖给伊拉克,1984年则直接把伊拉克从“支恐名单”中删除,方便贷款和军售。1987 年两伊战争尾声,美军亲自下场护航,炸沉伊朗布雷艇、击落伊朗民航客机,实质帮伊拉克稳住海上石油生命线。

正是美国的亲自下场,让伊朗感受到巨大的威胁与压力,最后在联合国的调停下,结束了这场耗时八年、毫无意义的战争。

而苏联,则是被伊朗气的。

霍梅尼上台后,其领导的教士集团迅速对国内左翼人民党进行镇压,公开宣传打击社会主义,这让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非常不爽。

1980年,霍梅尼宣布废除了《苏俄波斯友好条约》中部分条款,他害怕苏联利用这些条款名正言顺地出兵伊朗。与此同时,霍梅尼还呼吁抵制1980 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苏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大使馆,伊斯法罕的领事馆同样遭到了袭击。

1979年末,苏联入侵阿富汗,遭到霍梅尼的强烈谴责。并非霍梅尼真心支持阿富汗,而是苏联的入侵行为,让伊朗东部领土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随后召开的世界解放者代表大会上,霍梅尼公开大骂苏联为穿着红袍的撒旦,即魔鬼。

1983年,霍梅尼下令驱逐18名苏联外交官,这与扣押美国使馆人员的做法如出一辙,让苏联感觉受了奇耻大辱。

霍梅尼在输出伊斯兰革命,要知道苏联也在输出社会主义。伊朗的高调让苏联担心会波及中亚五个穆斯林加盟国,影响苏联内部的稳定。

其实在两伊战争伊始,苏联是两边卖武器,两边都发财,甚至试图拉拢伊朗,构建苏联在南边的“缓冲地带”,保障国家安全。

苏联长期视伊朗为其南方的关键邻国,担心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伊朗对其构成包围。二战后苏联试图在伊朗建立亲苏或至少保持中立的政权,以形成对抗西方势力渗透的安全带。

因为霍梅尼明朗的反苏反社会主义态度,被气的不行的苏联才开始转而明确支持伊拉克的。后期更是向伊拉克提供极具杀伤力的飞毛腿导弹,给伊朗造成巨大威胁。

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伊朗就是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拯救穆斯林,拯救全人类。

霍梅尼,也只是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已。

这种特立独行的号召与行为,让美苏同时感觉自己在中东最大的威胁不再是彼此,而是这个谁都敢惹的什叶派新政权。

但美苏两国,从一开始就没有让任何一方好过,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让两伊残废。

既要让伊拉克赢,但也不能搞死伊朗。

萨达姆作为靠政变和谋杀上台的领导,野心勃勃,一心要做伊斯兰世界的新大哥,这是美苏不愿看到、也不允许的。

两败俱伤最好,除了自己,中东不能有新的大哥。

美国一边给萨达姆提供情报和贷款,一边又偷偷通过武器换人质的方式,卖武器给德黑兰,维持恐怖平衡,即所谓的伊朗门事件。

苏联先是在1980年暗中给伊朗售卖武器,后面见伊朗反扑过猛,又转而向伊拉克售卖武器,确保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速胜。

正是美苏这种默契,让伊拉克和伊朗在战后都变成了半残但还没死的国家,中东从此再无强国,方便自己长期插足海湾事务。

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拉克背负了800亿美元的债务,为了降低负债,战争结束两年后,萨达姆悍然入侵科威特,引爆海湾战争。

伊朗也基本被打残,唯一的好处便是霍梅尼利用两伊战争,清除了国内反对势力,巩固了自己及教士集团在伊朗国内的统治。

回望历史,这场远去三十多年的战争,最大的赢家既不是萨达姆,也不是霍梅尼,而是站在阴影里递刀子的美国和苏联。

冷战史书上,这一幕被轻描淡写地称为“实用主义外交”。

然而,这种冠冕堂皇的叫法,却在波斯湾的废墟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战争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历史   两伊   伊拉克   战时   战争   美苏   伊朗   苏联   美国   伊斯兰   德黑兰   什叶派   中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