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嘲笑TA们的笨拙,请准备迎接与TA们为伴的明天

2025年8月,人形机器人正式出圈。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办的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主体的运动会,把形形色色的钢铁选手推到了聚光灯中央。在现场和直播屏幕前千万双眼睛的注视下,不少机器人选手猝不及防地偏航、摔倒、碰撞,甚至倒地不起、身首异处,成为人类的笑料。“这两步,跑得像我太奶”“还没我儿子的遥控车灵活”“办这场运动会有何意义?”……嘲笑声和质疑不绝于耳。在盛会带来的注目和笑声中,人形机器人已经踏上了从“展馆舞者”到产业革命的跃迁之路。

技术的创新往往始于最笨拙的尝试

跑步过程摔倒、抓取物品掉落、看不懂参赛规则,这场运动会无疑暴露出人形机器人在感知、运控、零部件等方面的诸多缺陷。固然问题重重,我们也无法忽视,机器人运动员摔倒后自主起身、偏离跑道后重新规划路线、为了遵循参赛规则再次尝试……这些看似笨拙的举动,都将成为迈向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步”。

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蒸汽机车牵引的公众铁路在英国的斯托克顿至达灵顿正式通车,开创了陆上交通运输的新时代。这个喷云吐雾的“怪物”吸引了大量公众围观,可成功启动后没多久,便出现了故障,一节车厢的车轮也掉了。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的海滩上空试飞成功,人们梦寐以求的载人空中持续动力飞行终于实现。然而飞行只持续了12秒,被媒体嘲讽为“科学骗局”,公众也拒绝承认消息的真实性。

就如同当年第一列蒸汽火车、第一架飞机的“笨拙”,如今的人形机器人运动员看起来也“不太聪明”,但TA们站上赛场的那一刻,便已经站上了算法与零部件的真实“试验场”,让“更智慧的智能体”离我们更近一步。

制造人形机器人的困难远超想象

在比赛的过程中,比起“冷酷”的人形机器人运动员,无法忽视的是赛场旁边更加紧张的“人类父母”。

在足球5V5决赛中,来自清华大学的清华火神队以1:0的成绩打败了德国HTWK Robots+Nao Devils队,成功夺得冠军。赛场旁,人类工程师欢呼雀跃,可背后却是长达月余的调试与修改,才让这个“笨拙”的“铁疙瘩”能够走路、“看球”,甚至远距离射门。

田径、足球、场景赛,人形机器人想完成运动会赛项的避障、路径规划、导航等诸多要求,需要控制算法、感知与交互的协同配合。碳基生命进化了亿万年才得以拥有的协调运动能力,对刚刚诞生的硅基生命来说谈何容易?

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是我国明确的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一台人形机器人身上有上千个零部件。以灵巧手为例,业界常言,“制造人形机器人,半数难度在灵巧手”。想要像人类一样完成灵活、精准的动作,灵巧手需要在多重维度中实现精准平衡:材料要兼顾轻质与耐磨耐腐蚀;传动系统要在高效率与高精度之间抉择;控制算法需要攻克多关节协同的复杂难题……

此外,想像人类一样行走,甚至奔跑,人形机器人还需要“仿生脚掌”。由力传感器构成的“脚底神经”感知网络,是仿生脚掌实现动态平衡与环境交互的关键。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一系统却面临着诸多考验,比如一颗小石子产生的瞬间冲击力,或是从高台跳下时的过载,都可能导致机器人失衡。

因此,运动会中的100米障碍赛无疑是极大的挑战。75%的未完赛率,也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当前的痛点:绝大多数机器人在算法鲁棒性、执行稳定性、感知与运动协调性上仍存在短板,需要人类科研人员持久不懈地研发和试验。

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进化

不要只看到机器人的跌倒,更要看到TA们的突破。尽管人形机器人在运动会上的各项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但从自由搏击、自主踢球到全自主奔跑,TA们进化的速度非常快。

今年4月,天工“Ultra”首次参加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时,还只能采用半自主的奔跑方式,即前面有一名领跑员向其发射无线信号实现跟随。而在此次运动会中,天工“Ultra”已经实现了全自主奔跑,更是在百米“飞人大战”决赛中,以21.50秒的成绩夺得冠军。“跑得好快啊!”看着TA们飞速交替的双腿,人类观众不禁发出惊呼。

图片来源:运动会官方

事实上,“天工Ultra”的进步,也折射出今年以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今年春节,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人首次登上了春晚舞台,一曲手绢舞引发了全国热议。用看似“滑稽”甚至“好笑”的奶奶步、有些“卡壳”甚至“微醺”的慢动作,迈出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的“第一步”;4月,在北京亦庄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又让我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耐力拉满的“第二步”;不到半年的时间,TA们又从跑道走向赛场,这一步,似乎走得更快、更稳。不久的将来,TA们会带着更聪明的大脑、更灵活的双手、用更矫健的身姿从赛场跑进城市空间,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帮手、助手和伙伴。

科技的突破从来都不是奇迹的突然降临,而是无数次失败之后再尝试的厚积薄发。人形机器人幼稚的“一小步”,也许都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一大步”;而面对TA们看似“好笑”的成长之路,也让我们更多一点包容和期待。

部分内容综合自:《学习时报》2025年7月23日第6版,《刘胜院士:人形机器人走向大众生活的技术密码》

来源:北京科技报

撰文:记者 贾朔荣

摄影:记者 贾朔荣(除署名外)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科技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科技   笨拙   明天   机器人   人形   运动会   天工   人类   赛场   北京   自主   算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