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郭斌 孙轶琼)5月23日,《万年:明代的城防与边防》展在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聚焦明代都城南京、大同府城、云冈堡城,通过一件件文物展品,串联起明王朝的城防与边防,展现明代城市与长城防御体系的营建思想与营造成就,也讲述了筑城者的匠心、戍边者的坚守与王朝统治者的治世理想。
明代城防与边防体系,是中华文明在军事防御、城市规划与边疆治理的智慧结晶。从巍峨的京师南京到雄踞北疆的大同重镇,从砖石建构的旷世之都到星罗棋布的卫所城堡,明王朝以“高筑墙、广积粮”为策略,构建起一套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防御网络。都城及府、州、县城,与长城边镇相互呼应,陆防、江防与海防彼此联动,既为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也推动了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该展览策展代表张依萌表示,南京是明朝前期的都城,大同是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大同长城是中国长城资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同长城的建造和防御体系这种决策都是在南京做出的。将南京和大同放在一起展览,横向上可以看出明代南北方城防、都城与边防体系的异同,纵向上可以对明王朝从都城到府城、从中央到地方的决策与执行的高度一致性运行有一个感性认识。策展团队努力通过专题故事的方式呈现明代城防与边防体系的宏大叙事。
据了解,南京四重城垣的营建,体现了“因地制宜、攻守兼备”的筑城思想;砖石技术的革新与长江中下游近200个基层单位的供砖体系建立,彰显了明代国家工程管理的卓越能力。大同镇“九边之首”的战略地位,印证了长城防御体系“纵深联动、军民一体”的设计精髓;空心敌台的推广与火器的改良,记录了冷热兵器交替时代军事技术的突破。云冈堡的修筑,不仅是边防要塞的缩影,更揭示了明代军事工程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深刻互动——屯田驻守、商旅往来、文化交融,让坚固的城墙成为边疆生活的枢纽。时至今日,明代的城防与边防体系仍颇具启示。其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为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军民协同的管理模式,启发边疆治理中“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之道;长城作为文明纽带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更彰显出超越疆域的文化价值。
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赵昆雨介绍,在云冈石窟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明代有其浓重的一道底色。云冈石窟在北魏之初原称武州山石窟寺、灵岩寺石窟,隋唐时期称恒安、北台石窟,辽金时期称西京大石窟寺。据《雍正朔平府志》记载,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云冈”一词以军堡名首次面世,由此,“云冈石窟”之名才开始盛传。本次展览,可以让观者可回望武州山巅往逝的明代流云,触摸历史烽烟中沉淀的军事智慧与家国记忆。
此次展览由大同市文物局、云冈研究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主办,南京城墙博物馆、云冈石窟博物馆、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大同云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更新时间:2025-05-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