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女孩写信要父亲骨灰,当局破例准许,她却守了半个世纪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50年6月10日下午,台北马场町的枪声响起,一个族侄冒死领回了骨灰,寄存在郊外寺庙。

四十一年后,一个女儿才把父亲带回大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一个族侄的决定

枪声过后三天,吴荫先去了台湾军法局。

他是吴石的族侄孙,按辈分说,得叫叔公。

去领骨灰这件事,当时的台湾谁敢做?吴石刚被处决,罪名是"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凡是跟他沾边的人,都在往后躲。

吴荫先去了。

他填表、签字、按手印,工作人员看着他,眼神里全是警告,他还是把骨灰盒抱回来了。

回到家,16岁的吴学成和7岁的吴健成站在门口,姐弟俩已经被房东赶出来一个星期了。身上只有父亲留下的十两黄金,两个人在台北街头转了七天。

吴荫先把他们领进门:"以后就住这儿。"

这一住,就是好几年。

骨灰盒不能留在家里,台湾当局盯得紧,谁家跟"匪谍"有关系,随时可能被抄家。吴荫先找了台北郊外一座寺庙,跟主持说了情况。

主持看看骨灰盒,点点头:"放着吧。"

从此,吴石的骨灰在那座寺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每年清明,王碧奎获释后会带着吴学成、吴健成去上香。三个人坐很久的车,到郊外那座寺庙。烧纸,磕头,一句话不说。

回来的路上,吴学成有时会问:"妈,爸爸什么时候能入土?"

王碧奎摇头:"等吧。"

等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这一等,吴学成从16岁等到57岁。

台湾姐弟的日子

父亲被处决后第八天,姐弟俩被房东赶出来。

租的房子里还有些东西,房东不让拿,说是"匪谍的家当",碰都不能碰。

吴学成拉着弟弟的手,在台北街头走,那十两黄金藏在衣服里,不敢拿出来换钱。一换钱就会被人注意,会被问是哪来的。

晚上缩在庙檐下,白天去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

吴健成那年7岁,饿得受不了。有一次偷了个烧饼,被摊主追着打了一顿,吴学成抱着弟弟,手捂着他身上的伤,一句话没说。

后来吴荫先找到他们,把姐弟俩领回家。

日子稍微好过一点,可吴学成没法继续读书了,16岁的女孩子,在街角摆摊,给人缝衣服、补皮鞋。

她手艺好,针脚细密,可街坊邻居都知道她是"匪谍的女儿",很多人不敢靠近。

19岁那年,吴学成结婚了,对方是个普通人家的儿子,家里不介意她的出身,结婚后,她很少跟人提起父亲。

客厅里挂着一幅中国地图,她每天都会看几眼,看福建那个位置,看北京那个位置。那是她父亲的故乡,也是她从未去过的地方。

吴健成比姐姐命好一些,他拼命读书,1977年考上台湾大学,后来去美国留学。拿到硕士学位后,他把母亲王碧奎接到美国。

1980年,一家人在美国洛杉矶团聚,这是姐弟俩和大陆的哥哥姐姐分别三十年后第一次见面。

饭桌上,吴学成红着眼睛对大哥吴韶成说:"哥,你在大陆有人照顾,我们在台湾什么都没有。"

吴韶成沉默了很久,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弟弟吴健成也在信里写过:"如果当初父亲不那么倔,咱们也许不会这么散。"

这是怨恨吗?是的,三十年的苦,不是几句话能抹掉的。

大陆兄妹的另一种人生

吴韶成和吴兰成留在大陆,过的是另一种日子。

1950年,吴韶成在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父亲去台湾前来看过他,给了他二十美元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解放后有困难找何康。"

他把纸条藏起来,没敢给任何人看。

几个月后,英文报纸上登出父亲被处决的消息,吴韶成把那张报纸偷偷剪下来,藏了六十年。

1952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河南省冶金厅工作,档案上写着:父亲是国民党将军。

这个身份跟着他二十年。

有关部门的人找到他,说父亲是烈士,是英雄,可为了保护还在台湾的人,希望他什么都别说。

吴韶成答应了,他和妹妹吴兰成对外绝口不提父亲的事。

代价是什么?吴韶成在河南工作二十年,职务一点没动,别人升职、提拔,他就在原地待着。

吴兰成更惨。她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林区。那是大兴安岭深处,零下四十度,靠双脚走路给人看病,一待就是二十五年。

1972年,兄妹俩实在熬不住了,给周恩来写了封信。

信里没说什么委屈,只是问父亲到底是什么身份?

周恩来看到信后,找毛泽东打了报告。

1973年,国务院正式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

从此,吴韶成和吴兰成的身份变了,他们不再是"国民党将军的后人",而是"革命烈士的子女"。

吴韶成退休前做到河南冶金建材厅高级经济师,享受正厅级待遇。吴兰成后来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拿国务院特殊津贴。

可这二十多年的压抑和等待,谁能补偿?

没人能补偿,这就是他们的人生。

四十一年后的归途

1991年,吴学成终于把父亲的骨灰从台湾带回大陆。

她57岁了,丈夫夏金辰陪着她办手续,台湾当局批准了,这在当时很少见,毕竟吴石的案子敏感。

可能是时间过去太久,可能是两岸关系有了变化,总之,骨灰可以走了。

从吴荫先冒死领尸,到寄存寺庙,到离开台湾,整整四十一年。

骨灰盒运到郑州,大哥吴韶成接到手里,他把骨灰盒供在书房,父子俩以这种方式在郑州一起生活了三年。

每天早上,吴韶成会对着骨灰盒说几句话,说说工作,说说家里的事,说说台湾的弟弟妹妹。

1993年2月9日,王碧奎在美国去世,享年九十岁。她一直盼着丈夫能入土为安,可直到去世也没等到。

骨灰由幼子吴健成带回国。

1994年春天,国家安全部出面选定墓地,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吴石夫妇合葬。

安葬那天,近百人从海内外赶来,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专程到场,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墓碑上刻着:"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

碑文是吴韶成写的,罗青长审定,写得很简单,就是父亲的生平,几百个字。

吴学成站在墓前,没有哭,她看着这块碑,想起16岁那年被房东赶出来的场景,想起在街角补皮鞋的日子。

四十四年了,从父亲被处决到下葬,她等了四十四年。

吴健成后来每年都回大陆探亲,2010年,他把父亲的遗物捐给北京博物馆。

吴学成晚年对子女说过一句话:"你们的外公不是不爱我们,他是爱这个国家胜过爱自己的小家。"

这话说出来,已经是2000年以后了,从怨恨到理解,她用了五十年。

墓碑背面刻着一句话:"胜利后反对内战,致力于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这是官方的评价。

可对吴学成和吴健成来说,他们记住的是另一些东西:

父亲临刑前写的绝笔信,嘱咐"做人要为人为善,持家要清廉";母亲每年清明带他们去郊外寺庙上香的背影;族侄吴荫先冒着危险把骨灰领回来的那个决定。

历史会记住英雄,可英雄的家人呢?

他们在台北街头捡菜叶子,在内蒙古零下四十度走路出诊,在河南一个职位上待二十年。

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守住了父亲的秘密,也守住了那个年代的某种东西。

那是什么?

我说不清楚,你自己想吧。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党史频道《寻踪台湾隐蔽战线上的中共英雄》(2015年5月28日)

中国新闻网《访吴石墓:感受潜伏英雄的家国回响》(2025年10月12日)

华夏经纬网《访吴石墓:感受潜伏英雄的家国回响》(2025年10月13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骨灰   当局   父亲   女孩   世纪   台湾   骨灰盒   台北   寺庙   英雄   大陆   郊外   房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