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笑话泛滥!“主理人”为啥被网友群嘲?网友:夜壶镶金边

从潮流符号到群嘲对象,“主理人”为何跌落神坛?

走进一家咖啡店,呼唤店主却无人回应,唯有几位身着古装衬衫的人围在吧台前闲谈。

墙上的那句“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标语也是相当醒目而又刺眼。

如果看到这样的场景,那就说明走进的是一家只招待朋友,不服务顾客的“主理人咖啡店”。

“主理人”一词最初源于服装行业,指的是那些满怀热情、具备专业素养,拥有独特设计理念与文化主张的从业者。

主要核心工作是对门店出品全权负责,凭借专业认知设计产品,向消费者传递对行业文化的理解。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主理人这一标签成为各行各业的“标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这个行业的高贵感觉。

卖小吃的称“街口饮食文化主理人”,卖烧烤的叫“汉式烧烤主理人”,卖炸鸡汉堡的标榜“美式经典首座厨房主理人”。

这些店铺门口贴着“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进店后会被告知禁止拍照,菜单上菜品价格比日常高出一倍,口味却十分普通。

主理人们与几位朋友围坐谈笑,还不时向顾客投去鄙夷的目光,不知情者难免误以为闯入了私人客厅。

近期,这类主理人店铺引发网友群嘲,不少博主通过创作视频调侃“主理人”现象,总结出的“主理人霸权清单”更令人咋舌。

非会员禁止使用厕所、进店必须提前预约、禁止拍照与交谈、熟客享有专属菜单和座位,生客则备受冷落。

更令人不适的是价格泡沫,一款所谓“珍藏手冲咖啡”竟敢标价四千九百八十八元,顾客若质疑口感,还会遭到“不懂审美别装懂”的人身攻击。

当亲自炒豆沦为摆拍道具,当三成溢价只换来糟糕体验,消费者的不满自然与日俱增。

“主理人”一词在国内的异化轨迹清晰可见,从一线城市的潮流符号,逐渐下沉至三四线城市,最终沦为“装腔作势”的代名词。

以上海为例,就连二三线小城市街到的麻辣烫店和部分外卖商家都会挂上和这个标签。

当“主理人”从有想法的经营者,沦为端架子的“戏精”,这场闹剧注定迎来落幕时刻。

不过,理性探讨“主理人店铺是否有存在需求”,需从两方面看待。

不可否认,部分消费者确实有此类需求。年轻人走进主理人店铺,有的是为寻求社会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小众店铺、晒出“主理人特调”,已成为展示品味的社交货币。

黄斌副教授的调查发现,主理人店铺的消费者中,许多人在寻找情绪价值。

被记住名字与喜好、获得专属待遇、得到品味肯定,这些都能带来心理满足感。

从这一角度看,消费只为取悦自身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质生活的权利。

但更多时候,人们并不需要这些华而不实的“主理人包装”。

倡导实用主义,并非否定对品质的追求,而是反对为虚假标签买单。

当成本仅几块钱的咖啡,只因贴上“主理人特调”标签便涨价10倍。

当普通T恤换个“小众设计”名头就售价数百元,这类消费主义陷阱值得警惕。

随着“主理人”热潮的掀起,同时也开始遭受争议。

在舆论的争议下,已有部分店主撕掉“主理人”标签,回归经营本质。

有位老板挂出标语“这里没有主理人,只有认真生活的人”,还有网红店闭店前以9.9元低价售卖咖啡,吸引工地大叔拎着保温杯抢购。

究其根本,“主理人”概念本身并无过错,错的是将其变为收割消费者的工具。

追求品质生活也无可厚非,错的是用标签绑架审美、用傲慢替代服务。

下次路过挂着“主理人”招牌的店铺,不妨问问自己:是真的喜欢这里的产品,还是只想拍张照片发朋友圈?

当大众能分清真实需求与被制造的欲望,那些装腔作势的主理人自然会失去市场。

实际上,消费者抵触的从来不是“主理人”三个字,而是标签背后装腔作势的服务姿态与泡沫化的溢价。

消费者并不讨厌“有想法的人”,但会警惕“口中谈理念,实际给模糊体验”的经营者。

对真正专注于咖啡的人而言,他们不在意顾客如何称呼自己,只在乎手中的咖啡能否得到顾客认可。

“主理人”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潮流文化,指潮流品牌、说唱厂牌或街舞团体的核心人物。

他们不仅是品牌所有者,更是创意与文化的引领者。

真正的“主理人”,既要承担品牌经营与管理责任,还要持续输出品牌文化与价值观念。

例如藤原浩、Bape创始人Nigo等潮流教父,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品牌的灵魂。

餐饮行业中,出现了小酒馆主理人、咖啡店主理人,他们强调在地食材与生活方式。

时尚与零售领域,买手店、独立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层出不穷,突出个人审美与品牌调性。

这一阶段的“主理人”,被赋予“个性化创业”“文化赋能商业”的浪漫想象,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文旅经济的标签。

比如成都就曾打出“主理人之都”的称号。

这种现象并非咖啡行业独有,服装、饰品、手工艺品等各类商品,一旦与“主理人”挂钩,价格便仿佛坐上火箭。

当消费者提出质疑,商家常以“这是主理人的创意价值,懂行的人自然愿意买单”回应。

但在品质与价格严重不符的情况下,这样的说辞更像是“智商税”。

消费者并非是不愿意为优质产品与独特创意付费,但前提是价格与价值相匹配。

当“主理人”成为涨价的遮羞布,过度包装却想盈利,自然会引发不满,这一称谓的商业信誉也随之崩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美食   夜壶   网友   上海   地域   笑话   消费者   标签   店铺   品牌   咖啡   顾客   装腔作势   潮流   创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