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游戏“绑架”不学习,多数是父母“教育错位”

在生活的舞台上,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们满脸焦虑,无奈地吐槽孩子不听话,任凭打骂,孩子依旧吵闹着要玩手机,仿佛被游戏勾去了“魂魄”。更有甚者,一些家长在网络上疾呼,希望将所有游戏禁绝,认为游戏严重耽误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份急切与担忧,作为父母,我感同身受,谁不盼着自家孩子能勤奋好学、茁壮成长呢?然而,我们必须直面一个略显残酷却真实的事实:孩子沉迷游戏、玩乐,很多时候根源在于家长自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只聚焦于孩子“不听话”的结果,却从未审视自己在教育环节是否存在缺失。不可否认,游戏确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更容易难以自控。但将所有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游戏,显然有失公允。我们是否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否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是否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就拿我身边的邻居来说,他们夫妻二人下班后,不是抱着手机追剧、打游戏,就是出门打牌,常常深夜才归。如此这般,又怎能奢望孩子能自觉学习,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呢?老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

倘若父母平日里积极向上,热爱学习,下班后捧起书本沉浸其中,孩子难免会心生好奇:书中究竟藏着怎样的魅力,能让父母如此着迷?进而模仿父母的行为,主动翻开书本,甚至向父母请教书中不懂的问题。相反,若父母整日沉迷于娱乐消遣,孩子又怎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许多家长一边声嘶力竭地抵制游戏,一边自己却对游戏痴迷不已,这种“双标”行为,实在难以让孩子信服。孩子心里或许会犯嘀咕:“你自己当初学习就不怎么样,凭什么拼命要求我努力学习,莫不是想让我替你圆那未竟的大学梦?”这种质疑并非毫无道理,当家长的行为与要求背道而驰时,孩子自然会对家长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游戏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关键在于它能带来强烈的“及时反馈”快感。手指轻轻一点,游戏中的人物便做出相应动作;成功“升级”后,人物的各项属性随之增强。这种即时满足感,让孩子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而学习则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得到“反馈”的周期漫长。孩子努力学习一段时间后,可能成绩并未立刻提升,努力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便逐渐消退。

既然如此,家长们若想让孩子走上正轨,就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不妨借鉴游戏中的“及时反馈”机制,为孩子设置一些奖励。当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时,及时给予夸奖,或是给予一些物质奖励;与孩子约定,若考试成绩进步显著,便满足他们一个力所能及的愿望。如此一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成就感,如同游戏“打怪升级”一般,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这种引导方式,远比强制要求孩子学习有效得多。因为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家长的打骂只会让他们更加抗拒,即便表面服从,内心也充满了抵触情绪。

与此同时,家长自身也要以身作则,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爱好,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遇到问题时,先反思自己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指责游戏或孩子。毕竟,改变世界和改变他人困难重重,唯有先改变自己,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诚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非易事,甚至可能招来他人的诋毁和谩骂。但“忠言逆耳利于行”,倘若这些话语能唤醒部分家长,促使他们改善孩子沉迷游戏、不爱学习的状况,那也算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只有找准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希望家长们能以此共勉,在教育的道路上,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若您有不同的见解,欢迎交流讨论,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育儿   父母   孩子   游戏   家长   班后   反馈   努力   积极向上   榜样   书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