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30年前三峡九专家反对缘由
1986年,国务院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给三峡工程做全面论证,最后要在报告上签字的时候,有九位专家没签。
这九个人里,有搞水利的,有研究生态的,还有懂地质和经济的,担心的事儿不少。
搞水利的黄万里说,长江每年带下来那么多泥沙,大坝一拦,重庆港早晚得堵死;研究防洪的陆钦侃觉得,光靠大坝不行,还得跟堤坝分洪配合着来,不然中下游支流洪水还是挡不住;搞生态的侯学煜更担心,大坝把江拦断了,中华鲟这些鱼回不去产卵的地方,好多植物也得被淹,生物多样性怕是保不住。
他们还觉得,迁走一百多万人不是小事,安置不好容易出问题,而且工程花钱太多,经济上能不能扛住也得打个问号。
百年三峡工程构想与争议起
这事儿得从1919年说起,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就琢磨着,在三峡修个大坝,既能发电又能让船跑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水患愁坏了人,荆江段河床比地面还高,跟悬河似的,说溃堤就溃堤,这大坝的事儿就又被提上了日程。
50年代毛泽东也有“高峡出平湖”的想法,可张爱萍觉得打仗的时候大坝太危险,加上那会儿国家底子薄,钱不够,就先搁下了。改革开放后,到处都缺电,葛洲坝修完也攒了经验,1986年国家组织专家论证,这一论证,各种担心就全冒出来了。
三大灵魂拷问引专家担忧
不过最让他们心里打鼓的,还是泥沙、生态和防洪这三件事。长江每年往下游带的沙子就有五亿吨,黄万里盯着这个数说,大坝一拦,沙子沉在库底,重庆港不出十年就得堵死,船都开不进来;方宗岱更仔细,说那些粗沙子和鹅卵石才要命,堆在坝底,时间长了坝体怕是受不住。
防洪上,陆钦侃觉得,大坝挡得住干流的洪水,可中下游支流的洪水管不了,到时候支流洪水往干流灌,下游河床说不定还得被抬高,更危险。
侯学煜跑到江边看了好几次,说中华鲟这些鱼,祖祖辈辈都是往上游产卵,大坝一修,路断了,鱼就没了;还有那些被淹的山,上面的树和草都得死,好多稀罕动植物怕是要绝种。
他们想起三门峡大坝,当初也是觉得没问题,结果泥沙堵得厉害,教训就在那儿摆着,这些担忧可不是瞎琢磨。
争议倒逼工程方案升级
泥沙的事儿,工程队想了个招,汛期把水放出去冲沙子,枯水期再蓄水,叫“蓄清排浑”。
上游还搞退耕还林,树多了,土就冲不走了,植被覆盖率从两成涨到四成五,水土流失少了四成。
防洪上,大坝改了设计,修成三角形重力坝,水压越大,坝体越结实,2023年测过,抗压强度到了43兆帕。
生态这边,投了上百亿,建了中华鲟繁育中心,把快淹了的稀罕植物挖出来移栽,还在大坝上多开了排沙孔,连战争时候的安全都重新加固了。
30年后预言是否应验
这些法子用了三十年,变化还真不小。长江每年往库里带的沙子,从以前的五亿吨降到了两亿零三百万吨,少了四成二,库底沉的沙子也比专家当初担心的少三成,重庆港没堵死,船跑起来照样顺,航道水深一直维持在四米五以上,黄万里担心的“断航”没成真。
防洪那块,2020年夏天洪水最大的时候,每秒流下来七万五立方米的水,大坝拦住了一部分,减到了四万九,现在这坝能扛住每秒十二万立方米的洪水,陆钦侃说的“光靠坝不行”,后来也确实配了分洪措施,中下游没出大乱子。
鱼和植物这边,四大家鱼产卵的地方少了,产卵量减了七成,库区刚蓄水那会儿滑坡多,后来慢慢稳住了,一年也就三十来次,中华鲟靠人工繁育,种群算是保住了,侯学煜担心的“全没了”倒没那么严重。
迁走的一百二十万人,住的房子新了,收入也高了,可老家的族谱、老手艺丢了不少,跟以前不一样了;发电倒是真赚钱,到现在发了超1.6万亿度电,比当初投的两千亿多得多,说“经济扛不住”的也没说中。
不过那些极端的说法,什么“生态毁于一旦”“溃坝”,都没影儿,只是有些事儿,确实没当初想的那么简单。
生态警示需长存敬畏心
库区里的水跟以前不一样了,表层热、底层冷,水温分层,藻类使劲长,富营养化越来越明显;好些鱼的数量少了一大半,中华鲟靠人工繁育才没绝种,可野生的影子难见了。
当初侯学煜说库区地质不牢靠,还真没说错,滑坡虽说比刚蓄水时少了,一年也就三十来次,可每次下雨都得盯着,不敢松懈。
迁走的人住上了新房,可老族谱找不着了,祖辈传的手艺没人学了,老家的故事只能在梦里说。
这些事儿,都在提醒,对长江、对自然,不能觉得修了大坝就万事大吉,得一直揣着敬畏心。
三峡工程争议带来的启示
九位专家当初不签字,不是要拦着工程,反倒是给工程提了个醒。他们担心的泥沙、鱼、洪水,后来工程队都对着改——上游种树固沙,泥沙少了四成多;修繁育中心护鱼,中华鲟总算没绝种;调水冲沙、加固大坝,防洪也顶住了大考。
不是说工程一开始就完美,是这些“不放心”让它避开了好些坑。不然当初要是不管泥沙,重庆港说不定真堵了;不管鱼,中华鲟可能早没了。
现在再看,这些争议就像给工程吃了清醒剂,逼着从“拍脑袋”变成“盯着细节改”。往后修大工程,多听听不同声音,少点想当然,对自然多份敬着,才能走得稳。这道理,不光三峡,哪儿都用得上。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