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30亿要上市?Manner咖啡曝新动作,扩张隐忧藏不住

文/世界钱景说

编辑/世界钱景说

最近圈里都在传,Manner咖啡要去香港上市了。

知情人士说最早明年就启动,想募资几亿美元,估值最高能到30亿美金。

消息一出,我立刻去翻了Manner的官方回应,就四个字“不予置评”。

这个态度挺有意思的。

四年前也有过类似传闻,创始人韩玉龙直接站出来否认,一点余地没留。

现在换成“不予置评”,明眼人都能看出差别。

这几年Manner和整个咖啡市场都变了天,它的心思动了也不奇怪。

我楼下就有一家Manner,每天早上都排着队,拿着自带杯的白领能从店门口绕到电梯口,妥妥的“打工人续命水”供应站。

从街头小店到千店玩家,资本喂大的扩张欲

Manner是2015年成立的,一开始就走“平价精品”路线。

一杯咖啡卖22块左右,比星巴克便宜不少,又比瑞幸的9块9引流款显得有品质。

加上“自带杯减5块”的政策,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了。

本来想夸它靠产品站稳脚跟,后来发现,光靠产品走不了这么远。

Manner的扩张,全靠资本推着走。

它前前后后拿了五轮融资,投资方里有今日资本、字节跳动这些大佬。

2018年拿到第一笔钱后,才算摆脱小作坊模式,真正开始规模化开店。

到2023年10月,第1000家店落在了上海北外滩。

今年3月,官方发推文庆祝第2000家店时,直接写着“第3000家Manner即将到来”。

这份野心藏都藏不住。

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现在全国有2234家在营门店,三分之一都开在上海。

大部分门店集中在新一线和一线城市,下沉市场基本没怎么碰。

四年前否认上市时,Manner的门店才一百多家,融资刚到B轮。

如今千店规模摆在这,对上市的态度变软很正常。

规模上去了,花钱的地方就多了,资本要回报,上市自然成了选项之一。

直营是块香饽饽,也是个钱窟窿

Manner能走到今天,直营模式帮了大忙。

它的门店都开在写字楼附近,被戏称为“衡量写字楼入驻率的金标准”。

店面都不大,省了不少租金。

精准的选址加上小店面模型,让它的单店效益在行业里算高的。

但直营的苦头,只有Manner自己知道。

租金、水电、员工工资,全要自己扛。

我查过行业测算,一家Manner门店前期投入大概50万。

2234家店算下来,累计投入超11亿。

2024年上半年,它的营收是8.2亿,净利润才0.9亿。

要想冲到3000家店,资金缺口至少3.8亿。

现在的咖啡赛道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了。

2025年被业内看成茶饮咖啡的上市“大年”,库迪在搞Pre-IPO融资,蜜雪冰城把咖啡业务拆出来单独融资。

大家都在靠资本巩固地位,Manner要是不跟上,很容易被挤下去。

可上市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未必。

Manner的核心矛盾,是资本要的效率和精品咖啡要的品质,根本拧不到一起。

创始人韩玉龙非要用半自动咖啡机,说这样能保证口感。

咖啡师得手动操作,出餐速度自然快不了。

去年上海就出了件事,一家门店的咖啡师和顾客起了冲突,还泼了咖啡粉,直接冲上热搜。

后来才知道,那名咖啡师当班8小时要做600杯咖啡,平均不到50秒就得做一杯。

这个强度,换谁都顶不住。

瑞幸用全自动化设备,30秒就能出餐。

星巴克也用半自动,但单店至少配6个咖啡师。

Manner单店往往就2到3个人,想快都快不起来。

如此看来,Manner的IPO更像一场“续命”。

30亿的估值,靠的是2234家店的规模,也靠“平价精品”的招牌。

但如果上市后,为了扩张丢了品质,那招牌迟早得砸。

我们这些常买Manner的人,图的就是那口实在。

22块能喝到品质不错的咖啡,自带杯还能再省5块,这种性价比很难得。

要是为了迎合资本,把出餐速度提上去了,口感却下来了,那我可能就换别家了。

Manner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个缩影。

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资本和品质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希望它真能上市成功,更希望它能把募资用在刀刃上。

多招几个咖啡师,优化一下设备,别让“精品”二字,变成资本扩张的牺牲品。

毕竟,能留住顾客的,最终还是那杯咖啡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隐忧   咖啡   新动作   资本   品质   融资   咖啡师   精品   规模   口感   店门   平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