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国补凭空蒸发?普通人却抢不到,巨额补贴究竟被谁悄悄瓜分

数千亿国家补贴,本是普惠于民,却在618购物狂欢节进入倒计时紧急“急刹车”!让无数翘首以盼的消费者措手不及。

当消费者们还在苦等抢券准备疯狂狂欢时,一场惊天骗局已悄然上演。

数千亿的补贴为何普通人抢不到一分?这些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

黄牛套现

你以为抢国补拼的是手速和网速?那真是把这事想简单了。

事实上,很多普通消费者还没等到活动正式开始,就已经被彻底排除在游戏之外了。

真正的 “玩家” 是黄牛,而且他们早已跳出单枪匹马抢券的初级阶段,靠着技术优势搭建起了一条完整的 “抢补产业链”。

上海警方前不久查处的一起案件,彻底揭开了这个黑产的真面目:

一个黄牛团伙搭建了由 20 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的集群,每台服务器每秒能向平台发起数千次请求,相当于上千人同时手动操作。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为了绕过平台的实名认证限制,他们从非法渠道收购了大量手机号和身份证信息,批量注册了数万个虚拟账号。

这些账号就像 “抢券机器人”,24 小时不间断地盯着补贴发放窗口。

更夸张的是,他们还配备了能同时操控 800 多个支付账户的自动化工具,从注册、领券、下单到核销,全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这些辛辛苦苦 “抢” 来的补贴资格,黄牛们自然不会自己用,而是转头就扔到二手平台和线上黑市变现。

某二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家电补贴券、新能源汽车抵扣券等明码标价,一张面值 1000 元的家电补贴券,黄牛以 700 元收购后,转手就能卖 900 元。

更夸张的是上海一位德克士店长,利用门店 IP 地址的优势,组织团队抢了上万张餐饮消费券,每张券通过 “代下单” 获利 240 元,短短半个月就套现 137 万元。

有业内人士估算,仅 2025 年上半年,黄牛通过抢兑国补获利就超 300 亿元。

但你若以为只有黄牛在捣鬼,那就太天真了。

不少商家也在这场补贴狂欢中“默默发力”,玩起了各种套路。

明降暗升

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先涨价后补贴”江苏网友李先生的经历简直是无数消费者的缩影:

他看中的某品牌冰箱,日常标价 5199 元,眼看国补活动要开始,他特意加了购物车等待。

可活动开启当天,他点开链接却发现,同款冰箱价格直接涨到了 5649 元。

叠加了 200 元国补,最终成交价 5449 元,比原价还贵了 300 元,再算上熬夜蹲点抢券的功夫,真是亏大了。

这种情况绝非个例。山东的张女士吐槽,自己关注的某款电动车平时卖 2999 元,一到补贴活动,标价直接改成 3200 元,算下来也是比没补贴时还贵了 200 元。

某热门手机更绝,补贴前后价格都是 4999 元一分没降,所谓的 “国补专享” 完全成了吸引流量的营销噱头。

有消费者专门做了对比,某家电品类参与补贴的 20 款商品中,有 13 款都存在 “先涨后补” 的情况,真正能享受到实惠的不足三成。

除了明着改价格,商家还在规则细则里 “埋坑”。

不少商品标注 “可享国补”,点进去却发现必须 “以旧换新” 才能参与,可旧家电的折价低得离谱 —— 用了三年的空调只给折价 50 元,几乎等于强制附加条件。

还有的商家要求必须捆绑购买高价配件,比如买手机得搭售 299 元的耳机,才能享受 100 元补贴,算下来反而多花了 199 元。

更隐蔽的套路藏在 “价格保护” 里。

正常商品大多有 30 天保价期,可参加补贴的商品要么直接取消保价服务,要么把保价期缩短到 3 天。

等消费者发现降价去找商家理论的时候,他们就搬出这套规则,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家电补贴资金中,约 23% 并没有真正让利给消费者,反而通过各种套路变相成了商家的利润。

市场黑洞

面对这场变味的补贴盛宴,政府终于按下了 “急刹车”。

2025 年 6 月,广东、江苏等地率先发布通知,暂停执行国补政策。

要知道,这批补贴原本预计能支撑 3 个月,谁知仅仅 23 天就消耗殆尽,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 1 到 5 月,全国家电国补就消耗了 600 亿元,而全年 3000 亿的补贴池,不到半年就消耗了近七成。

更关键的是,数千亿资金看似 “蒸发” 了,却没达到拉动消费的核心目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家电销售额同比仅增长 1.2%,远低于政策预期的 5%。

本该普惠大众的政策,硬生生变成了资本与技术主导的 “掠夺盛宴”。

其实早在 2024 年,就有专家预警过补贴发放的漏洞。

当时某电商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同一 IP 地址曾在 1 分钟内抢走 200 多张补贴券,明显不符合正常消费行为。

但由于缺乏实时监管机制,这些异常数据没能及时触发干预,才让黄牛和不良商家有了可乘之机。

如今补贴暂停,不少消费者拍手称快,觉得这是 “及时止损”;

但也有人担忧,真正需要补贴的低收入群体,会不会因此失去享受优惠的机会。

说到底,国补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如何堵住技术漏洞、规范商家行为,让补贴真正流到需要的人手里,才是政策调整的关键。

接下来,重启后的国补会做出哪些调整?普通人能真正享受到实惠吗?这恐怕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科技   巨额   黄牛   家电   消费者   商家   数据   套路   政策   商品   价格   二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