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气就摔东西?别急着骂!90%的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

昨晚,一位妈妈跟我聊起一件让她又心疼又窝火的事。

她陪儿子下了两盘象棋,正玩得开心,女儿那边催着要辅导作业,她只能起身离开。没想到儿子瞬间翻脸,大喊“不准走”,她妈在边上也催她快去,孩子一怒之下,把整副象棋狠狠摔在地上,棋子哗啦啦撒了一地。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了。但凡情绪上来,摔笔、扔书、砸玩具……样样都来。妈妈说:“我真怕哪天他控制不住,伤到自己或别人。”

听到这儿,我心里一紧。

这哪是“脾气差”那么简单?这分明是一个孩子在用最激烈的方式说:“妈妈,你看我一眼!”

可太多父母,只看到了“摔”的动作,却没听见孩子“碎掉的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以为孩子在作,其实他在求救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摔东西,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太没教养了!”然后就是一顿训斥,甚至打骂。

可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偏偏是“摔东西”?

为什么偏偏在“被拒绝”“被忽视”“要分开”的时候?

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话,不是用嘴,而是用行为在表达情绪。

他不是故意要破坏,也不是想挑战权威,他只是太小,太无助,太不会表达“我舍不得”“我觉得不公平”“我害怕被抛弃”。

就像那个摔象棋的男孩,他不是讨厌妹妹,也不是不讲道理。他只是在说:“妈妈,你陪我下的时候很开心,可你一转身就去陪她了,那我算什么?”

他摔的不是棋子,是那个“被冷落”的委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情绪不是敌人,压抑才是

我们总希望孩子“乖”“听话”“别哭”,可情绪本身没有错。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接纳”——意思是:允许孩子有情绪,哪怕它是愤怒、悲伤、嫉妒。

可现实是,多少孩子一哭,家长就说“不许哭”;一生气,就被吼“再闹就打你”?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的不是管理情绪,而是压抑情绪。

而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它只会换个方式爆发——

可能是摔东西,可能是自残,可能是青春期彻底叛逆,甚至走向抑郁。

就像一位心理老师说的:“孩子每一次摔东西,都是在替父母上一堂情绪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句话,教孩子“好好生气”

别再用“再摔就不要你了”来威胁孩子了。真正有效的,是教他“怎么生气”。

1.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妈妈看见了。”

先共情,别急着讲道理。孩子的情绪被“看见”,才会愿意停下来听你说话。

2. “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偏心妹妹?舍不得结束游戏?”

帮孩子“翻译”情绪。很多孩子不是不讲理,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难过。

3. “下次你可以告诉妈妈‘我不想你走’,或者去捶枕头,但不能摔东西。”

给情绪找个“出口”。可以跺脚、画画、大喊三声,但不能伤害人和物。

坚持这样做,孩子慢慢就会明白:

“原来我不用摔东西,妈妈也会懂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母的情绪,是孩子的安全区

最后想说一句扎心的话:

一个总摔东西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情绪紧绷的家庭。

妈妈一边被老人催着“快去带小的”,一边被孩子拽着“别走”,自己也焦头烂额;

老人觉得“大的就该让着小的”,却没看见大孩子也在“争爱”。

家庭里的每一个情绪,都在互相传染。

所以,与其盯着孩子“别摔”,不如先问问自己:

我们有没有给他一个“可以哭、可以闹、但依然被爱”的安全感?

写在最后

孩子摔东西,从来不是“坏”,而是“病”。

这个“病”,不是孩子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关系的投射。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立刻安静”,而是让他知道:“哪怕我发脾气,你也爱我。”

愿每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都能被温柔接住。

因为童年被好好安抚过的人,长大后才不会用一生去治愈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育儿   这一点   生气   父母   东西   孩子   情绪   妈妈   象棋   图片   网络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