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宋芳科 程健 刘姗 王星懿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
在甘肃张掖肃南的崇山峻岭间,一座开凿于1600多年前北凉时期的石窟——金塔寺石窟,悄然隐匿于山峦褶皱中。作为马蹄寺石窟群的璀璨明珠,窟内壁画尤以飞天最为惊艳,那些仿佛从云端坠入石壁的“天外飞仙”,不仅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更堪称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灵动的瑰宝。

10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悬臂之上的艺术宝库——金塔寺。

走进金塔寺,最先攫住目光的,便是飞天壁画独步天下的“高肉雕”技法——这些飞天并非平面勾勒,而是大半脱离壁面,以高浮雕的姿态悬于石窟半空,宛如挣脱了石壁的禁锢,正振袂欲飞。圆雕的立体轮廓与浮雕的细腻肌理在此完美交融,让飞天的每一寸身姿都充满动态:体格魁伟的仙者上身呈舒展的“V”字形,双腿轻悬于虚空,双臂或托举宝珠、或撒落天花,七彩飘带顺着无形的风势环绕飞扬,连衣袂的褶皱都似带着气流的轻响,比寻常平面壁画更添几分“破壁而出”的鲜活。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飞天的面容——高鼻深目、脸型方圆,带着鲜明的西域犍陀罗艺术印记,仿佛是从希腊神话中走出的神祇,跨越山海落入河西石窟,眉宇间藏着异域的神秘与庄严。但这份“天外感”又与本土审美巧妙相融:飞天肩上的帔帛最是灵动,一端轻绕臂膀、一端随长风飘向远方,既保留了印度飞天“天衣飞扬”的神性,又特意加长了飘带的弧度,让中原艺术追求的“飘逸感”如云雾般萦绕周身,恰似将“天外仙姿”与“东方雅致”织成了一幅流动的画。

壁画的服饰细节,更让这份“仙韵”多了几分人间的鲜活与多元。飞天的上衣是西域风格的紧身窄袖,凸显出健朗的线条,却又搭配了中原式的束腰长裙,弱化了异域服饰的束缚感;供养人的装扮则是“胡汉交融”的生动注脚——男性供养人或穿游牧民族的窄袖长袍、戴尖顶帽,或着汉族贵族的宽袖长衫、戴进贤冠,“胡帽汉装”的混搭间藏着丝路往来的烟火气;女性供养人以交领汉装为底,却在高髻上插着西域珠钗,领口裙摆饰着忍冬纹,连串珠项链的光泽都似带着异域的风情。那些纹样更是多元共生:西域的联珠纹、忍冬纹与本土的云气纹、折线纹交织在衣袂间,既添了美感,更藏着对吉祥的期许。

这些飞天与壁画,本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艺术奇迹。飞天的高鼻梁、深眼窝里藏着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东传的痕迹,而中原传统的羽人、瑞兽又悄然融入壁画角落,连河西本土的生活场景都成了背景的点缀——仿佛千年前的丝路商旅、僧侣、工匠在此相聚,将各自的文化印记刻进了石壁。正是这份融合,让金塔寺的飞天既有“天外飞仙”的超脱,又有人间烟火的温润,更见证了佛教艺术入华后,如何在本土化中长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千年过去,金塔寺的飞天依旧悬于石窟之中,飘带似仍在随风轻摆。它们以独特的“高肉雕”技法、多元交融的美,不仅定格了北凉时期的艺术巅峰,更成了研究魏晋南北朝至隋代文化交流的关键实物。当后人驻足于此,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风声,看见那些“天外飞仙”从丝路云端飞来,在石壁上留下了永恒的灵动与惊艳。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