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这个名字,让很多人既熟悉又错愕。
她14岁那年在东京奥运会上几乎没有浪花地入水,一跃成名;如今18岁,她还在跳板上拼命,却也被流言裹挟、被审视到底。
下面就讲一讲她这几年的路——光亮里有阴影,也有她用实力还净土的几笔。
她从来不是演员,她是一个跳水运动员。
2014年进入湛江市体育学校,几年后进入广东队,再后来入选国家队。
2021年东京奥运上,她在女子10米跳台项目三跳满分,七位裁判同时给出“10分”,那一刻,她被称作“水花消失术”的代言人。
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14岁的孩子。
几年间,她拿下更多奖牌,成为中国跳水队的焦点。
她的“407C”动作甚至被国际泳联列为范本。
但光环总会带来放大镜。
2025年初,一张她穿校服的照片被大量传播。
照片里,她脸颊稍圆,被解读为“发胖”的证据。
评论区立刻炸开:“她是不是状态不行了?”“还能跳好吗?”这类质疑并不罕见。
实际上,那段时间她正处于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期,脸上尚存些婴儿肥,加之光线和拍摄角度的误差,就成了“发胖”的谈资。
央视后来播出视频,她在镜头里依旧肌肉紧实、身形匀称,那些“发胖”的指控一下被打脸。
人民日报也在报道中提到她“刻苦训练、永不言弃”,用正式媒体的声音压住了网络的喧嚣。
那一次“体重风波”之后,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对一个青春期运动员而言,成长和被审视差距很大。
有人把她当偶像监督,也有人把她当竞技机器测算。
高敏,曾经的跳水女王,就在后来发声:全红婵还在发育期,身高、体重变化都是神经质期,该给她时间去适应。
她把这份声音之一放在了公众面前,让人稍微缓口气。
然而流言没止步。
2025年5月,一条“她捐400万元给母校”的消息突然刷屏。
文案里写得有鼻子有眼:凌晨转账、奖金全给学校换跳板、教练感动落泪……
母校体育学校迅速回应:从未收到这样捐款,这事没发生。
学校官方说,如果真有那种行为肯定会公布,不会神秘操作。
许多媒体跟进辟谣,“捐款400万”的说法被证明是编造。
那场闹剧暴露的,是公众对她的期待有多高,也说明善意的故事有时会变成压在当事人背上的包袱。
在外界质疑与声音里,她的训练没停。
9月,她发布一段训练视频:从10米高台腾空而下,身体呈一条白弧入水几乎无花。
旁边教练和队友惊叹,网友也纷纷喊:“状态太稳了!”“我们的婵宝又回来了!”
那一跳,被视为她反击的信号——告诉所有人,她没打算被传言定义。
与此同时,她也走进学业赛场。
今年,她成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本科新生。
开学那天,她将自己的战袍捐给学院,与院长握手合影。
媒体关注她的不只是成绩,还有那份从容与自然。
她不再是那个只跳水的小女孩,而是正在跨场的新青年。
当然,她也确实背负着房地产、粉丝、流量的噪声。
比如媒体曾报她家乡的村子被打卡、成旅游景点;在网络上,各种采访、直播、打卡照蜂拥而至。
哪个运动员愿意被当景点?
她父亲拒绝收受当地企业赠送的房子和现金,说“荣誉是我女儿的,不该拿的钱不拿”。
那样的清白,不是秀,而是边界。
现在看她,这两三年像一个节点。
伤病没停过,她脚踝曾反复受伤,贴膏药训练成常态;她的成绩起伏,有比赛拿不到冠军,有时候与强敌陈芋汐拉近差距。
营养师、体能教练在背后调配饮食、控制体重、一点一点让身体听话。
她自己曾说,最想吃的火锅等比赛后才敢偷吃几口。
为了平衡营养与体重,她不得不“跟自己的身体较劲”。
这句话很直白,也很沉重。
公众评价里,有支持,也有误读。
有网友把她当坚持与善良的象征;也有人抨击她被“捧杀”;有人提醒,不要把一个孩子当机器。
媒体有报道指出,这次体重风波与退役传言,被她用实力、用清醒一次次回击。
她从14岁登上跳台,到18岁跨进大学校园,这一路,跨过掌声也跨过责难。
她用汗水换成绩,用沉默压诘问。
她让人明白一个道理:赢得冠军容易,赢回自己难。
不是说她不受伤、不被批评,而是即便在外界喧嚣里,她还在坚持跳水、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她不需要每次都回应质疑,但用表现告诉世界,她没被风浪压垮。
现在她站在新的起点上,既有过去的荣誉,也有未来的未知。
从跳板到校园,她跳得不仅仅是水,更像是在人生的不同板块上试探。
她不缺舞台,但缺一个能让她安静做自己的空间。
很多人会忘了,那张“发胖照”背后,是一个正在长大的女孩。
“真正的冠军,是在喧嚣过后还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