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控局近日发出提醒:今年秋冬流感高峰或集中在12月中下旬至明年1月初,当前造成流感的主要“元凶”是H3N2甲型流感病毒,由于去年流行的是H1N1毒株,大众对H3N2毒株免疫力较低,它不仅常引发39-40℃高烧、剧烈头痛与全身酸痛,更成为近期需重点防范的健康威胁。
那么秋冬为何是流感高发期?浙江省人民医院中医科罗科学副主任医师认为,此时气候干燥、气温骤降,“燥邪”“寒邪”易裹挟疫气侵袭人体;同时人体阳气内敛,体表防御能力随之减弱,这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样感染H3N2毒株,不同体质的人症状差异也十分明显:体质壮实者多表现为高热、咽痛、口渴等“热象”;脾虚湿盛者则常出现低热、身体困重、口黏苔腻等“湿邪”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针对不同体质需采取差异化治疗,这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所在。
慢阻肺老人中招流感 中医调治解“燥寒交加”之苦
去年12月,罗科学副主任医师曾接诊过一位72岁的患者张阿姨(化名)。“我记得患者当时裹着厚厚的外套走进诊室,就连交流时讲话都带着气喘。”罗科学回忆道。据悉,张阿姨本身患有慢阻肺和心衰基础病,一周前出门买菜时吹了冷风,当晚便出现喉咙干痒的症状,起初她以为是“秋燥”,并未过多重视。没成想两天后,张阿姨的气短症状突然加重,夜里咳嗽还伴着痰鸣音,甚至连被子都不敢盖厚。“一热就咳得更凶,一凉又浑身发紧”,这让她十分无奈。
结合当时H3N2毒株的流行趋势,罗科学初步判断,张阿姨是因外有风寒束表、内有燥邪伤肺,再加上老年体虚,最终导致“燥寒交加、正气亏虚”,流感症状才趁机缠上了她的基础病。
“您这是疫气钻了‘正气不足’的空子,得一边清燥散寒,一边把肺气护好。”罗医师对症开方:首先用用冬桑叶、北沙参、麦冬等润肺药材缓解喉咙干燥,再加上炙麻黄、杏仁、桔梗等散寒药材舒缓体表发紧,同时为兼顾她的心肺基础病,特意添加了固护正气的药材成分。在配合呼吸科抗病毒治疗一周后,张阿姨再次复诊时状态明显好转:“夜里终于能睡整觉了,连喘气都顺了不少!”
中医防流感“养正气”与“避邪气”需双管齐下
罗科学强调,中医将流感归为“时行感冒”范畴,其发病核心在于“正气不足、外邪侵袭”。《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流感防治的关键,在于“养正气”与“避邪气”双管齐下。
在“养正气”方面,首先可通过食疗调理,玉竹、山药等食材均为养肺健脾的佳品,日常可搭配煮粥、煲汤,帮助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其次推荐经典方剂玉屏风散,该方剂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之效,能有效提升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此外,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也至关重要,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同时要避免熬夜耗伤正气,保持情绪舒畅,助力阳气生发。
在“避邪气”方面,则需注重生活防护。“流感高发期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中医养生强调‘避风寒’,尤其要注意背部、颈部的保暖,避免寒邪从这些部位侵入人体;日常还可按摩风池穴、鱼际穴等穴位,风池穴位于后颈枕骨下方,按摩可起到疏风散寒的作用,鱼际穴则位于手掌大鱼际中点,能起到健运脾胃、增强抵抗力的作用,每次按压一分钟左右即可。”罗科学说。
最后,罗科学提醒,流感季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切勿拖延。中医防治流感需辨证施方,用药前务必咨询专业医师,避免盲目服用。只有通过科学的调理与生活方式干预,才能在流感季有效守护身体健康。
来源:杭州网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