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AI眼镜,又用「1999元起」试探年轻人

文 | 唐辰同学

年轻人成了小米的长期“粮票”。

6月26日晚的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作为唯二由雷军亲自发布的产品,他只花了很短的时间来介绍小米AI眼镜,并且罕见的没有按照惯常套路,在参数、技术上作故事化的铺垫,仅在拍摄、续航、AI以及电致变色等几个使用场景上简单展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雷军把小米AI眼镜的定位,拉到“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随身AI入口”的高度,赚足了业界和米粉的关注。

难怪有媒体调侃称,现在能“请动”雷军本人发布的产品,已经不多了。一旦由他出面,产品的分量必定不轻。

雷军带来年轻人的第一款AI眼镜

这种反差也在表明,小米认为AI眼镜在“人车家全生态”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在现阶段,它还没有重要到小米“重开一个副本”,让雷军讲一个新故事。

根据雷军的介绍,小米AI眼镜的功能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基于蓝牙技术,支持音频播放、电话接打和语音控制,可作为开放式耳机使用;

二是基于摄像头,支持第一视角拍摄和视频录制,并支持抖音、快手、小红书等14个主流平台的视频聊天和直播功能;

三是AI,与小米AI助手“超级小爱”深度集成,支持拍照识图、翻译、问答等语音交互功能,也具备扫码支付等场景应用。

雷军还是极力与行业标杆Ray-Ban Meta对线——Meta与雷朋联合推出,全球销量已突破200万台——并开启小米式“对标”。

他表示,二者相比,小米AI眼镜更轻——小米40g,Meta 是42g,更适合亚洲人佩戴;续航更强,电池容量提升了64%,典型续航达到8.6小时,Meta是4小时;单次充满45分钟,Meta需要75分钟。

作为小米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首款AI眼镜——此前,小米通过米家生态链推出过拍照、音频等功能的眼镜——其产品力、价格力和市面上在售的竞品相比,并没有表现出遥遥领先的“跨代优势”,还只是一款“中规中矩”的卡位产品。

其采用较为成熟的供应链技术方案,借助语音实现AI的交互能力也并不新奇。比如,雷军对标的Ray-Ban Meta之所以出圈,成就扎克伯格的新硬件游戏,关键就在于其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能力和AI交互功能。

具体到小米AI眼镜,雷军展示的智能家电控制、拍图问答、计算食物卡路里、实时翻译以及通过语音操控小米手机拨打电话、设置提醒等功能,绝大部分都是小爱同学等AI助手已经具备的AI能力的移植,小米也没有针对眼镜场景拿出更有特色的功能与服务。

需要补充的是,当前智能眼镜也普遍聚焦在拍摄、音频和AI语音交互三大功能,技术路线也分野出三条:

一类是,不含任何显示功能,使用纯语音交互的智能眼镜,以 Ray-Ban Meta、小米AI眼镜、雷鸟V3为代表;

另外一类是,具备单色纯文字显示功能,可以用来显示提词器、通知、导航等简单文字化信息的智能眼镜,包括魅族 StarV Air 和 Rokid Glasses ;

还有一类成本更高,具备彩色屏幕和图像显示能力,拥有完整图形化界面的智能眼镜,比如雷鸟 X3 Pro,以及谷歌在 Google I/O 上演示的 Android XR 验证机。

一个行业共识是,是否具备显示功能是划分AI眼镜过渡阶段与成熟阶段的重要指标。小米AI眼镜还只是智能眼镜过渡阶段的产品,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不可否认,小米基于自身生态和供应链能力,还是在首款AI眼镜上做出了一些差异化:

一方面,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为AI眼镜提供了最丰富的使用场景,这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甚至平台型玩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或是受Ray-Ban Meta启发,小米AI眼镜与小米手机协同,可以在手机视频通话、直播过程中,直接调用小米AI眼镜的摄像头,呈现第一视角的动态画面。

其成像效果够用,但还不够好用。比如有网友反馈,小米AI眼镜搭载了EIS视频防抖技术,在走动过程中拍摄的视频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抖动感。

另外一方面,雷军精准拿捏年轻消费群体的情绪价值点。不管是电致变色技术支持四档变色,还是熟悉的“1999元起”的定价锚点,都使得小米AI眼镜具备更强的社交货币属性,成为年轻人买得起、愿意买的“炫技”新玩具。

即便是电致变色版镜片需依赖镜框供电,无法作为近视镜片使用,变色款尚未推出适配近视人群的使用方案,近视用户暂时无法佩戴该款变色眼镜。

得益于雷军的流量,小米的品牌和渠道,以及年轻消费群体这张长期“粮票”,这款AI眼镜卖得不错。发布会当晚,不少“米粉”就冲进小米之家提走了为数不多的现货。还有数据统计,首销3天销量或已接近5万副,创下了中国AI眼镜最快销售纪录。

“百镜大战”?还差点意思

显然,雷军和小米是有预期的:先入场,探探年轻人的“口味”,把这波流量或者关注拿在手,再制定后续的产品、市场策略,也不影响将流量转化为小米手机、汽车的销量。

随着小米品牌正式下场,国内智能眼镜赛道已经形成消费电子巨头、互联网大厂、专业AR厂商和跨界新势力等几大阵营同台竞技的局面。

以小米、星纪魅族等为代表的大厂依托成熟的供应链和生态优势快速布局;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则凭借AI技术积累和内容生态积极切入;Rokid、XREAL、雷鸟创新等专业AR玩家专注于交互技术和显示体验的创新;而闪极、雷神科技等跨界选手同样在寻求路径以进行差异化突破。

这个局面离真正的“百镜大战”还差点意思,最后助推的关键力量还得是苹果、华为加入混战。最近,苹果AI眼镜路线图首次曝光,预计年出货量最高直接飙到500万副。

对智能眼镜的其他玩家来说,小米AI眼镜的火爆,还是能得到几点启示:

首先,学小米者生,似小米者死。智能眼镜行业需要小米来提振声量,但不需要寄托小米来拯救行业。因为国内智能眼镜行业的玩家不少,但真正能成为国民级的消费级产品几乎没有。其原因就像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评价小米AI眼镜时所说,“AI眼镜体验还没过线,没到下半场抢市场的时候,慢慢来。”

如果用雷军最新的金句概括就是,不会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其次,要更多从消费者侧思考,用户需要一款什么样的智能眼镜。小米AI眼镜虽然很平庸,但精准的抓住米粉的消费心理,在一些显性卖点上更新,吸引用户尝鲜购买。小米三款AI眼镜,话题度和热度最高的是两款电致变色版本,其售价虽然更贵,对近视用户也不友好,但卖得最好。相关社交平台,也有不少用户进行展示,炫耀。

这也揭示出当前行业的一个尴尬,消费者购买智能眼镜,AI、智能等高端技术,可能并不是核心的决策因素。他们选择购买考虑的是能够解决拍摄、时尚单品以及社交货币属性等痛点,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溢价。

第三,要从生态或者个性化体验上做出差异化。智能眼镜可能是大模型最佳的载体、入口之一,最终也会是一个软硬件高度融合的产品,那就需要其与自身生态体系融合。像小度AI眼镜,其最大的卖点就是百度在AI技术上的优势和体验。百度云也在针对AI眼镜产品,打散被App整合的能力,重新梳理为一个AI应用池;魅族STAR V则有可能在运动或者对外交流的实时翻译等场景中,解决细分人群的痛点。

根本上说,智能眼镜要成为真正的“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摆脱“半玩具、半工具”的属性,也还需要解决诸如内容、生态、成本等行业性痛点问题。

小米不是最后一个入场的巨头,但它盯着年轻人的钱包,炒热这个市场,对其他玩家来说,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对年轻消费群体以及供应链的把控,正在快速推动智能眼镜的大众化普及。

参考资料:

窄播,《小米对AI眼镜进行了一次“平庸”的试探》

第一财经,《小米AI眼镜售价1999元起,给“百镜大战”再添一把火》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科技   小米   眼镜   年轻人   智能   生态   功能   产品   语音   能力   技术   雷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