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周益飞
今天是9月7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意渐浓时,也是我的公历生日。乡下一般记农历生日,但今年的公历生日,却意外收获了两份不期而遇的惊喜。
第一份,来自《钱江晚报》。昨晚,钱报晚潮的编辑老师发来消息:“如无意外,《做菜与做人》明天见报。”我心头一热,立刻转发到家属群,并联系在杭州的外甥,请他帮我买一份《钱江晚报》。我们这里很难买到这份报纸,上次七夕告白的那篇,也是他在社区群里发帖,用水果换来的。他说:“我想办法去给你找,以绵薄之力支持象山阿舅。”这份心意,让我格外感动。
今天一早,我打开潮新闻首页,点进“读报”,在《钱江晚报》A0007版的“潮新闻·人文读本”里,看见了我的文章——《做菜与做人》。那一刻,心里像升起了一轮小太阳。
首先要感谢湖州潮友江浙一兵老师,是他给了我灵感。正如他所说,写作的灵感有时就来自潮友之间的分享。他为女儿做菜的故事,让我想到:做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不该被“必须完美”的标准束缚。顺着家人的口味和心意来,哪怕有小瑕疵,那份烟火气也最动人。
感谢王老师的耐心指导,他在我写作的路上不断点拨,让我学会把生活的细节化成文字的温度。
感谢潮友老师们,每次文章发出,都热情点赞、点评、鼓励。
感谢编辑老师的用心付出,从选题到排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专业与热忱,让我的文字得以在报纸上与读者见面。
第二份惊喜,来自邱仙萍老师——昨天,她恰好送我一本《飞花令》。我当时并未想到,这份赠书会与今天的生日不期而遇。书一到手,我便迫不及待翻开,第一篇文章就是《茄子的名字》,一下子灵感来了,写下读后感《落苏的婚礼》。
这篇《做菜与做人》,不仅是我生活的感悟,也是我写作路上的一次小进步。由于工作关系,我只能挤时间写点东西。时间就像女人的胸,挤一挤总归会有的,这句话虽然俗,却也道出几分真理。写作于我,是苦中作乐,是与自己对话、与生活对话的方式。今后,我会继续用心感受生活,把日常的点滴与思考化作文字,不辜负每一次灵感的来访。
如今,我的文字出现在《钱江晚报》上,看着“周益飞”与老师们精致的文章排在一起,像灶台边不起眼的小葱,忽然被摆进了宴席,心里的热乎劲儿,和当年第一次被师傅夸“炒的菜有魂”时一模一样。
原来,人生真的像一口老锅,什么时候架起柴火都不晚。前大半生,我用锅铲翻炒生活;后小半生,便拿指尖慢慢熬煮时光。灶台的菜香、笔尖的墨香,说到底,都是日子里值得细品的回甘。
白露为霜,岁月沉香。愿我在今后的每个日子,都能像今天一样,在书香与生活的烟火中,品味岁月的甘甜。
谢谢你们,让我的生日充满书香与温暖。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