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媒无广评测:一加15上手两周后,我有点纠结

本评测来自于外国知名数码评测媒体MrMobile [Michael Fisher],体验与表现仅代表国际版本,与中国大陆国行版有出入,请选择性观看。

一加15——一款你很难用传统标签定义的旗舰机。有人觉得它像一台披着日常外衣的游戏手机,也有人觉得它越来越像一部“安卓版iPhone”。坦白说,这两种印象,都不太让我兴奋。尤其是一加这次在设计上几乎全盘借鉴成熟方案,少了些曾经那种“不将就”的锐气。

但话又说回来,一加这么干,其实有它的道理,而且这部手机,也确实有让人掏钱的理由。

性能过剩?不,是刚刚好

过去几十年,“性能强劲”“响应飞快”这类词被用得太多,早已失去了冲击力。对一加这种靠“快”起家的品牌来说,这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于是,一加把目光转向了移动游戏——给顶级硬件一个能真正发挥价值的舞台。

一加15搭载了165Hz高刷屏(虽然分辨率略低于上代),配合全新散热系统,确保那颗旗舰级骁龙芯片长时间满血输出;还有专为游戏优化的CPU调度策略、可绕过电池直连充电的“长玩模式”、调校精准的陀螺仪,甚至专门降低延迟的独立Wi-Fi芯片。

即便你和我一样,分不清《PUBG》和《堡垒之夜》,这种“堆过头”的硬件配置依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系统丝滑流畅、屏幕观感出众、双扬声器音质饱满有层次。就连续航,也堪称“终结焦虑”的存在。

科技媒体人Andy Boxall说得特别准:“一加15,正式终结了我们对电量的焦虑。”

两天都用不完?这不是夸张

我用了整整两周,一天之内从未把它用到自动关机。很多时候,撑到第二天晚上,电量还有富余。

上个周末,我开车去了纽约州北部一个信号极差的小镇,全程用Google地图导航近三小时,还拍了不少照片。那一整晚手机几乎没网,第二天又继续高强度拍摄视频。结果周日晚上回到家,电量居然还剩33%。

日常使用更是夸张。我通勤路上习惯开热点,同时连着三台设备下载系统更新,手边还放着YouTube视频,耳朵里塞着蓝牙耳机,手腕上还连着智能手表——在这种堪称“压榨”的使用场景下,一加15的电量几乎纹丝不动。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块7300mAh的超大电池,居然被塞进了一台仅8.1毫米厚、211克重的机身里。这要归功于新一代硅碳电池技术。如果你是一家主流手机厂商,却还没跟进这项技术,真的该好好想想为什么了。

充电速度同样给力:包装盒里附赠的充电器,不到一小时就能从0充到100%。唯一的小遗憾是,它还不支持Qi2无线充电标准,想用MagSafe还得额外买个保护壳。

相机告别哈苏,但够用就好

很多人担心一加终止与哈苏(Hasselblad)的合作会影响拍照体验。说实话,我也曾忐忑——毕竟X-Pan模式和哈苏胶片滤镜,曾是很多人的“情怀”。

但实际用下来,我发现没那么重要。虽然一加15没了哈苏标,但内置的色彩滤镜依然保留了那种“有态度”的调色风格。在纽约州北部秋意正浓的山林间,红黄交织的树叶、斑驳的老建筑、湖面的倒影,用这部手机拍出来反而更有情绪感。

城市里,我用它记录了纽约马拉松、高通合作项目的幕后花絮、播客录制现场,还在渡轮上试了试3.5倍光学变焦和7倍无损变焦——日常完全够用。

当然,夜景下因传感器尺寸略小,画面稍显柔和;极限变焦或快速移动物体拍摄时,AI处理痕迹也偶尔会“用力过猛”。但这些几乎是当前所有手机的共性问题。如果不是专业摄影师,我完全愿意把它当主力机用上一整年。

设计失魂?越来越像“安卓版iPhone”

真正让我反复感到不适的,其实不是拍照,而是设计语言的迷失。

一加15的外观、交互逻辑,甚至细节动效,都在向iPhone靠拢。这直接触发了我的肌肉记忆——我总是下意识地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物理按键。

更让人无奈的是,一加不仅抄了苹果的优点,连一些争议设计也照单全收:比如默认开启的“分体式控制中心”,对大手用户极不友好;在本就不需要“灵动岛”的小挖孔屏上强行加入类似功能;把iOS的“液态玻璃”动效简化成名为“光照动画”的鸡肋交互;甚至连标志性的三段式静音拨片,也被换成一个功能几乎完全复制iPhone Action按钮的“Plus键”。

曾经一加13上的素皮背板、大胆镜头模组、独特配色,如今全被一块平平无奇的玻璃取代。虽然它拥有目前手机中最强的防护等级,但外观上却没有任何视觉元素能体现这一点。

我不是非要它变成硬核三防机,但至少希望它敢表达一点态度——而不是变成一部“家里有iPhone”的安卓替代品。

它或许不是极客的菜,但大众会爱

话说回来,一加的战略变了。它不再只为发烧友打造产品,而是学起了Google Pixel,瞄准更广泛的主流用户,同时保留一些核心粉丝会喜欢的功能。

抛开“手机极客”的挑剔眼光,一加15其实非常能打:

真正实现多日续航;

搭载安卓阵营顶级性能配置;

相机足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日常需求;

机身坚固耐用;

起售价仅900美元(约合人民币6400元,中国国内市场售价4000元左右)。

如果你不是一加13用户(那确实没必要升级),也不是对散热特别敏感的核心手游玩家,或者不像我这样对设计同质化感到厌倦——那你很可能会爱上这部手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数码   上手   电量   手机   纽约州   滤镜   日常   电池   性能   功能   用户   变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