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苹果发布的 2025 年一季度财报有点意思。
全球营收 953.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净利润也涨了 5%,看起来挺风光。
但大中华区营收 160.02 亿美元,同比下滑 2.26%,相当于少赚了 27 亿人民币。这已经是苹果连续几个季度在中国市场 “开倒车” 了,库克在财报会上还硬撑着说 “情况有所改善”—— 毕竟上季度下滑了 11%,这季度只跌了 2.26%,确实 “进步” 了,但也只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销量排名,小米以 1330 万部重返第一,华为 1300 万部紧随其后,而苹果跌到第五名,销量同比下滑 8%。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小米和华为正在 “前后夹击” 苹果。
小米这几年的高端化策略成效显著。虽然 Redmi 系列依然是性价比之王,但小米数字旗舰系列(比如小米 15 Pro)已经能和 iPhone 正面刚了。小米 15 Pro 搭载的徕卡影像系统、2K 屏和骁龙 8 Gen3 芯片,价格比同配置的 iPhone 便宜 2000 多块,再加上国补政策的加持(单件最高补贴 500 元),销量自然一路飙升。
华为则是 “王者归来”。Mate 70 系列搭载的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的生态协同能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华为的折叠屏手机,Pura X 折叠设计直接碾压三星,Mate XT 系列更是在高端市场卖疯了。数据显示,华为在 6000 元以上价位段的市场份额已经涨到 29%,而苹果跌到了 54%,创下近几年新低。
今年的国补政策对苹果来说简直是 “降维打击”。政策规定,6000 元以下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可以享受 15% 的补贴,单件最高 500 元。但苹果最畅销的 Pro 系列(iPhone 16 Pro 起售价 8999 元)完全不符合条件,而小米 15 Pro、华为 Mate 70 等机型正好卡在 6000 元以下,享受补贴后价格优势明显。这种政策倾斜让苹果在价格战中彻底失势。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本质上是创新乏力和生态焦虑的双重结果。
在硬件方面,iPhone 16 系列被吐槽 “挤牙膏式升级”,外观设计和功能创新都没有突破。而华为 Mate 70 Pro 的卫星通信、AI 摄影,小米 15 Ultra 的徕卡影像、环形冷泵散热技术,都在不断刷新用户体验。更关键的是,国产手机在 AI 功能上已经全面领先。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小米的澎湃 OS,都能提供更贴合中国用户需求的智能服务,而苹果的 Siri 依然 “笨手笨脚”,国行版 AI 功能更是姗姗来迟。
在生态方面,苹果的 iOS 系统虽然封闭,但华为的鸿蒙系统和小米的澎湃 OS 正在构建自己的生态壁垒。华为的 “1+8+N” 全场景生态,小米的 “人车家全生态”,都在吸引用户从苹果转向国产。特别是小米的 IoT 设备数已经超过 8.61 亿,覆盖 200 多个品类,这种生态协同效应让用户 “换手机就像换生态”,成本越来越高。
面对困局,苹果也在尝试自救。比如推出低价机型 iPhone 16e,试图抢占中端市场;与阿里、百度合作开发中文 AI 功能,弥补技术短板;加速折叠屏手机的研发,计划 2026 年推出。但这些措施能否见效,还得看市场反应。
不过,苹果的 “船大难掉头”。供应链转移至印度和越南虽然能降低关税成本,但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转移生产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更重要的是,国产手机的崛起已经形成趋势,华为和小米在技术、生态、政策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果苹果不能在 AI、折叠屏、价格策略上做出更大调整,中国市场的 “七年之痒” 可能会演变成长期衰退。
苹果在中国的下滑,其实是国产手机产业升级的缩影。华为和小米的成功,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胜利,更是对用户需求精准把握、生态整合能力和政策响应速度的胜利。这也给其他国产厂商提了个醒:在存量竞争时代,只有坚持创新、深耕本土市场,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苹果,或许该学学库克的 “嘴硬” 精神 ——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至少还能保持体面。不过,市场可不相信 “嘴硬”,只相信产品和服务。苹果能否在中国市场 “止血”,我们拭目以待。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