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软怕硬,成飞和沈飞对美国的冲击

成飞和沈飞这两个名字,在中国航空圈子里可是响当当的。成飞全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沈飞则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它们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两大支柱,从上世纪50年代建厂开始,就一直扛着国家航空重任。成飞1958年成立,那时候国家刚起步,主要是仿制苏联的歼-7战斗机,后来逐步搞自主设计。沈飞更早,1951年就建起来了,早年生产米格系列,贡献了不少主力机型。说起来,这两家厂子不光是生产飞机,还培养了一代代航空人,他们的成绩直接影响着中国空军实力。现在,成飞和沈飞的最新进展,尤其是2024年12月26日那天的六代机验证机试飞,直接给美国来了个下马威,让人看到西方那股子欺软怕硬的劲头。

先说说成飞的历史贡献吧。成飞从一开始就专注歼击机领域,歼-7的国产化就是他们的手笔,那时候技术封锁严,他们靠着有限资料一步步摸索。到了80年代,成飞开始搞歼-8的改进,但真正出彩的是歼-10项目。这款飞机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第三代战斗机,鸭式布局、先进航电,全靠成飞的团队啃下来。

总设计师宋文骢就是成飞的灵魂人物,他1930年出生在云南昆明,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直接进航空系统。起初在沈阳干结构设计,1961年调到成都,逐步成为骨干。宋文骢1986年正式挑起歼-10大梁,那时候资源少,技术难题多,他带领团队从气动布局入手,反复验证鸭翼方案。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这不光是成飞的里程碑,还让中国空军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歼-10服役后,出口多国,成飞还衍生出歼-10B、C型,隐身涂层和相控阵雷达都上去了。宋文骢2016年3月22日去世,86岁,他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歼-20。成飞不光搞战斗机,还参与运-20的部分工作,整体实力稳居国内前列。

沈飞这边,历史更长,贡献也大。沈飞早年生产歼-5、歼-6这些经典机型,奠定了中国空军基础。80年代开始国产化苏-27,变成歼-11,沈飞的制造精度在那时候就出名了。后来歼-15舰载机是他们的骄傲,这款基于苏-33改进,适应航母甲板,滑跃起飞、拦阻着陆,全是沈飞攻克的难关。罗阳就是歼-15的总设计师,他1962年出生在辽宁,1982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直接进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助理干起,90年代参与苏-27国产化,负责航电集成。2000年后升任歼-15总设计师,面对电磁弹射等难题,他组织团队优化设计,确保与辽宁舰匹配。

2012年11月23日,歼-15在辽宁舰首次着舰成功,标志着中国航母战斗群成型。可惜罗阳在11月25日凌晨因心梗去世,年仅50岁。他的离去让航空圈难过,但歼-15项目没耽误,继续升级到舰载版,服务于山东舰和福建舰。沈飞还搞歼-16多用途战斗机,电子战能力强,基本覆盖了中国空军的主力需求。

这两家厂子的并行发展,让中国航空工业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格局。成飞偏重陆基单发歼击机,机动性强;沈飞擅长双发重型机和舰载型,航程远、载荷大。他们的合作紧密,比如共享发动机技术、材料标准,避免重复投入。这不光是技术积累,还体现了中国航空从仿制到创新的转变。过去西方总说中国抄袭,但歼-20和歼-35的隐身设计,已经是自主知识产权,成飞沈飞的贡献功不可没。

现在说说2024年12月26日那件事,这才是文章的核心。就在那天,成都和沈阳几乎同时试飞了各自的六代机验证机。成飞的编号36011,采用无尾翼三角翼布局,双侧进气道加背负式DSI,机身大,推测有三台发动机,隐身性能突出。沈阳的歼-50类似飞翼式,边缘光滑,强调多任务和舰载潜力。卫星图像和网友视频显示,飞机在伴飞歼-20S下起降,机动测试顺利。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大突破。六代机概念包括超音速巡航、人工智能辅助、激光武器集成、无人协同作战,中国这两款验证机已经体现了这些特征。成飞的更注重空优,沈阳的偏海战适应,互补性强。

美国那边反应呢?出奇的安静。主流媒体像CNN、Fox News集体失声,以前炒中国威胁论的时候多积极,这次呢?零报道。2023年2月那气球事件,美国出动F-22击落,媒体铺天盖地;限制中国买美国农场,也天天上头条。可六代机这么大事,他们装聋作哑。五角大楼只说“我们知道了”,空军部长肯德尔在2025年1月回应,说中国六代机至少2036年才能量产,美国现在担心歼-20更现实。军事博客上倒是有讨论,有人说NGAD项目预算超支,太贵玩不起,单架成本可能3亿美元。中国呢?验证机试飞成本低,量产潜力大。这不就是欺软怕硬吗?对弱的狠,对强的怂。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社会达尔文主义骨子里有,遇到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1957年发射,美国急眼了,成立NASA,1969年登月反超。可现在,美国老了,债务高、党争多,航空预算被国会卡脖子。

回想斯普特尼克时刻,那是个经典。美国当时承认落后,砸钱搞教育、研发,十年内从太空弱鸡变老大。马斯克在X上说,中国六代机试飞就是美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本可以早干,但选了其他路径。确实,NGAD从2016年启动,2020年验证机试飞,但2024年预算砍了30%,工程师流失。相比,中国2020年就批技术验证合同,2024年两款首飞,效率高。成飞沈飞的冲击不光技术,还心理。美国陆军习惯空优,自二战后没打过无空军支援仗,现在得重练战术。空军F-35、F-22投资万亿,可能贬值。海军航母群靠舰载机,若代差大,二战日本零式被P-51猎杀的惨剧重演。2025年3月,美国空军公布NGAD细节,强调无人协同,但国会辩论激烈,资金压力山大。

这事对美国国防体系是系统性打击。过去西方靠科技称霸,几百年军事创新领先,中国现在追上,打破认知局限。西方总觉得中国五代机是逆向工程,供应链优势,但六代机从哪抄?华为5G也这样,美国禁令没用。中国航空从歼-8到歼-20,再到六代,自主率超90%。成飞宋文骢的鸭式布局,影响歼-20隐身;沈飞罗阳的舰载经验,延伸到未来无人舰载机。2025年8月,又传第三款六代机亮相,飞翼布局,可能是西安飞机工业的,井喷式发展。美国盟友慌了,日本加速F-35采购,澳大利亚搞集群战术,法国升级阵风。

话说回来,这竞赛好事儿。两个大国比拼,人类科技进步快。成飞沈飞的遗产延续,歼-10升级隐身版,歼-15电磁版服役。中国空军从防御转进攻,第二岛链控制力强。美国若有斯普特尼克精神,砸钱创新,或许还能追。但现实是,2025年9月,美媒报道NGAD延期,预算再砍。中国六代机进入小批量试制,预计2030年服役。冲击大不大?大到让美国反思,为什么领先变落后。欺软怕硬的毛病,得改改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科技   欺软怕硬   美国   沈飞   中国   尼克   飞机   航空   战斗机   布局   中国空军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