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人翻钱包时突然发现:信用卡变少了!有人调侃:“以前钱包塞满各种卡,现在只剩一张身份证和手机支付码。”这种变化并非错觉——2024年,中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较前一年减少了4000万张,相当于平均每天有近11万张信用卡被注销。
这波“销卡潮”背后,是信用卡行业40年发展史上的首次规模收缩。从1985年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到2021年发卡量突破8亿张的巅峰,信用卡曾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黄金赛道。但如今,它仿佛一夜之间从“香饽饽”变成了“过气网红”。
为什么大家开始“嫌弃”信用卡了?
“卡太多,用不过来”:许多人手握5张以上信用卡,常用的却只有一到两张,其他卡常年“躺平”。银行为了清理“沉睡卡”,主动注销长期未激活或未使用的账户。
“权益缩水,羊毛薅不动”:过去办卡送行李箱、机场贵宾厅免费进,如今里程兑换缩水、消费返现门槛提高,用户直呼“没诚意”。
“超前消费?不如存钱”:经济环境变化下,年轻人从“月光族”转向“存钱党”,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1. 市场饱和:“人手一卡”时代结束
中国信用卡市场早已从“跑马圈地”进入“存量厮杀”阶段。2021年发卡量达到8亿张的峰值后,人均持卡量超过0.57张,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银行发现,新用户越来越难找——毕竟总不能给家里的猫也办张卡吧?
2. 监管重拳:告别“野蛮生长”
2022年,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新规,要求银行清理“睡眠卡”、限制过度授信、规范分期业务。过去那种“路边摆摊送礼品、填表就下卡”的粗放模式行不通了。某银行员工吐槽:“现在办卡要查社保、查征信,用户嫌麻烦,我们KPI也完不成。”
3. 年轻人“消费降级”:从“买买买”到“省省省”
95后小张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以前用信用卡分期买最新款手机,现在觉得旧手机还能再战三年。”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更倾向于理性消费,甚至主动降低负债。2024年,六大行信用卡年消费金额骤降8500亿元,相当于少买了2833万台iPhone 15。
4. 银行策略调整:从“数量”到“质量”
部分银行开始“断臂求生”——关停信用卡分中心、砍掉联名卡业务,集中资源服务高价值客户。比如建设银行靠“新能源购车分期”逆势增长,2024年投放贷款超700亿元,专攻有真实消费需求的中产家庭。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则选择收缩规模,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降幅超过10%。
5. 数字支付“抢饭碗”:谁还需要实体卡?
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让信用卡的支付功能逐渐被边缘化。有的00后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信用卡?那是爸妈用的东西!”
信用卡规模缩水的同时,银行还面临另一个棘手问题——逾期率攀升。2024年,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高达3.5%,相当于每100元贷款中有3.5元可能收不回来。银行不得不双管齐下:
前端严控风险:优化客群结构,比如减少向收入不稳定群体发卡。
后端拼命催收:某银行员工自嘲:“以前我们是金融精英,现在像客服+侦探,天天打电话追债。”
不过,也有银行在寒冬中找到了新方向:
建设银行成为首家信用卡贷款破万亿的银行,秘诀是盯准“买车、装修、教育”等大额消费场景。
招商银行凭借精细化运营,信用卡不良率保持在1.7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短期内,信用卡不会消失,但玩法一定会变:
从“广撒网”到“精准钓鱼”:银行不再追求发卡量,而是深耕细分人群。比如针对旅游达人推出酒店积分加倍卡,瞄准车主提供加油折扣卡。
拥抱科技:虚拟卡、AI风控:实体卡可能变成手机里的虚拟卡,而人工智能将帮助银行更精准地识别风险、推荐优惠。
场景化服务:信用卡变身“生活管家”:未来,信用卡可能整合餐饮、出行、医疗等生态服务,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会员卡”。
“这张卡常用吗?”:如果某张卡半年没用过,可以考虑注销,避免被收年费。
“权益是否匹配需求?”:出差党留一张机场贵宾厅卡,吃货留一张餐饮优惠卡,其他卡大可“断舍离”。
“负债压力大吗?”:如果信用卡账单让你焦虑,减少持卡量有助于控制消费欲望。
信用卡行业的“瘦身”看似是退潮,实则是挤泡沫、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对用户而言,销卡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消费习惯的契机;对银行而言,告别“躺赚”时代后,唯有靠创新和服务留住用户。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信用卡不会死,它只是需要换一种活法。”
所以,你的钱包里还剩几张信用卡呢?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