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OpenAI放了个大招,Sora2一出来直接把技术圈炸懵了。
朋友圈里的产品经理们,反应简直一模一样,白天在群里刷Sora2的演示视频,一口一个“这也太强了”“要颠覆行业了”、
晚上打开Jira,该对着干巴巴的需求文档皱眉还是得皱眉,甚至因为一个按钮该用什么颜色,跟UI设计师争到下班。
一边是AI能在云端模拟整个物理世界,一边是咱们还在现实里为“一句话没写明白”跟开发掰扯半天。
以前总觉得,PRD写得越细越好,可后来发现,就算把“用户点击按钮后弹出弹窗”拆成三行写,开发小哥看了还是会问“你这到底是要弹在左边还是中间”。
这种想象和理解的鸿沟,怕是每个PM心里最烦的事。
不过Sora2加上国内的可灵、即梦这些工具,说不定真能把这鸿沟填上。
但咱先别激动,这不是说有了AI就能躺平,关键得搞懂这些工具到底咋用。
本来想直接说Sora2多厉害,后来发现不对,国内的工具也不差,而且每个工具的“脾气”都不一样,跟选兵器似的,得看你要打什么仗。
先说说Sora2,它更像个“世界模拟器”,想象力是真没话说。
之前看有人给它输“宇航员在太空”,它直接生成了带飞船、带舱外景象的完整场景,换别的工具可能就只给个孤零零的人。
要是你有个天马行空的新产品想法,比如想做个智能家居设备,用Sora2生成段“用户用手势控制灯光音乐”的视频,拿给老板或投资人看,比你讲一小时PPT都管用。
但Sora2现在就是个“概念车”,好看但没法日常用。
它要邀请制,还只在部分国家能用,偶尔还出点伦理上的小问题。
咱国内PM想天天用它做需求,现阶段基本是指望不上。
那日常做原型、演示用户流程该用啥?快手的可灵我觉得是真接地气。
它最厉害的是能生成3分钟的长视频,而且特别真实,之前它那个吃汉堡、吃面条的演示视频火了,面包的纹理、咬下去的动作,跟真的一模一样。
要是你设计了个多步骤的注册流程,不用再用Figma拉线做可点击原型了,用可灵生成个动态视频,整个流程一目了然。
我有个做社交APP的朋友,上次用可灵做了个“用户加好友→发消息→建群”的视频,开发看了直接说“不用再解释了,我懂了”。
不过可灵也有缺点,想象力没Sora2那么奔放,你要是让它生成个“会飞的沙发”,它可能就有点懵。
美图的AI工具则是另一个路子,它不从零做内容,而是帮你优化现有内容。
比如你有张产品图,背景有点乱,用它一键就能清理干净;或者你有张静态的海报,用它能做成动态的帖子。
做电商PM的朋友应该会喜欢它,毕竟每天要处理那么多产品图,有个工具帮忙优化,能省不少事。
如此看来,与其纠结“谁是Sora杀手”,不如搞清楚每个工具擅长啥。
你要做概念探索,就用Sora2;要做原型测试,就用可灵;要快速出小说明,就用即梦;要优化素材,就用美图。
选对了工具,效率才能提上去。
搞懂了工具咋选,咱再聊聊这些工具能在PM的工作里帮上啥大忙。
以前做产品,从PM脑子里的想法到最终落地,中间总要有信息损耗,你把想法写成PRD,设计师按PRD画图,工程师按图开发,每一步都可能跑偏。
现在有了AI视频,这个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我那个做电商的朋友,之前在Jira工单里除了写用户故事,还附上了一段30秒的可灵视频,直观展示用户怎么用新功能。
他说自那以后,工程师再也没找他问过“你这文档到底啥意思”,沟通效率高了不少。
还有用户画像这块,以前都是用文档写“目标用户是30-40岁的退休男士,喜欢用健康APP”,冷冰冰的,团队成员很难有代入感。
现在用AI生成段短片,比如“一位小镇退休男士,坐在沙发上用健康APP预约医生,画面是写实风格”,整个团队就能“看见”用户,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开发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以前咱们为了个UI方案争来争去,最后只能凭感觉上线,再靠线上A/B测试验证,成本高得很。
现在不一样了,你可以用Sora或可灵生成好几个版本的视频原型,比如针对结账流程做“单页结账”“多步向导”“快捷支付”三个版本,拿给用户看,选反馈最好的那个开发。
我听说有个做生鲜APP的团队,就这么干过,最后选的版本上线后,转化率比预期还高,还省了不少开发成本。
这种零成本验证的方式,对小团队来说太友好了。
产品上线后推广也是个麻烦事,以前做营销素材得等市场部,周期长还不一定符合预期。
现在PM自己就能用工具搞定,比如用HeyGen那种工具,自动生成好几个版本的广告,改改开头、换换视觉风格,然后大规模投放,看哪个转化率高就用哪个。
要是产品要推到国外,以前翻译视频、配音、对口型,得花一大笔钱,现在AI能全自动搞定,成本和时间都省了不少。
我认识个做工具APP的PM,上次用AI把介绍视频翻译成了5种语言,还做了口型同步,整个过程才花了一天,换以前至少得等半个月。
刚开始我觉得AI视频就是个“效率工具”,能省点时间就行。
但后来发现,它不只是省时间,还在改变PM的角色。
以前咱们是“文档建筑师”,核心是把PRD写得逻辑严谨;以后咱们得变成“产品故事导演”,要会用AI把抽象的想法变成生动的视频。
你得学会给AI“排戏”,比如跟它说“要一段4K电影感的视频,用户在未来家居里用手势控制设备,氛围要温暖”,这就是所谓的“提示词工程”,以后这可能比写PRD还重要。
你还得会算ROI,跟老板说“用可灵做原型,省了多少开发成本,转化率提了多少”,不然老板可能觉得你瞎花钱。
当然,伦理问题也得注意,不能用AI生成虚假的用户场景,也不能乱用别人的素材,不然麻烦就大了。
毫无疑问,未来厉害的PM,不是能写出最好的PRD,而是能“演”出最好的产品故事。
现在AI视频的革命已经来了,舞台都搭好了,就等咱们这些PM上场当“导演”了。
你的下一个产品功能,打算怎么用AI“演”出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脑洞!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