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分钟结束比赛,第五次输给王曼昱后,早田希娜对其称呼变了

文| 任平生

编辑| Fukasa超勇的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次北京大满贯,这次日本选手早田希娜又遇上了王曼昱,这是他们第五次交战了,而前四次,无一例外,都是王曼昱拿下了比赛。

然而早田希娜这次信心十足,本以为她是因为自己的技术进步了自信,没想到一开场,王曼昱直接用23分钟结束了比赛。

而这场比赛直接之后,早田希娜对王曼昱的称呼也变了!

自信这东西得看跟谁比

比赛还没开打,早田希娜的自信心几乎要溢出屏幕,在她心里,已经为中国队的选手们划分好了梯度。

那个让她遭遇了17次连败的孙颖莎,被她明确定义为“最强对手”,这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心理坐标,有了这个参照物,其他对手似乎都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当面对王曼昱时,她口中的称谓就变成了相对模糊的“中国对手”,这微妙的词语变化,恰恰暴露了她潜意识里的判断:这是一个可以掰手腕的目标。

她的乐观情绪被两件事牢牢锚定,其一,王曼昱今年状态确实有些起伏,还没拿到过WTT女单冠军,其二,也就在20天前,俩人在澳门打得天昏地暗,一直拖到决胜局才分出高下。

这些“利好”消息,让她产生了一种“差距正在缩小,这次真有机会”的强烈预期,为了强化这种预期,她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在那场澳门激战之前,她已经连续四次败给王曼昱了。

这种建立在淡化负面记录、放大近期利好之上的自信,其实是一种有条件的乐观,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

23分钟一场大型梦碎现场

然而,当比赛的哨声吹响,所有赛前的心理建设都会被赛场上的现实无情地检验,王曼昱根本没打算陪她上演什么五局苦战的剧本,而是用一场摧枯拉朽的速胜,把早田希娜的信心泡沫彻底戳破。

整场比赛只花了23分钟,这个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宣告,它意味着绝对的压制,意味着一方根本没有给另一方任何调整、思考甚至喘息的机会,比赛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

再看看三场的比分11:6,11:4,11:5,这种悬殊的差距,清晰地展示了场上局势的一边倒,这与早田赛前预想的“激烈胶着”形成了天壤之别,心理冲击力可想而知。

她以为自己摸到了对方的脉搏,结果发现对方直接亮出了另一套她完全无法理解的武功,最让人玩味的细节来自场外。

整场比赛,早田希娜的主管教练连一次暂停都没有叫,这几乎就是一份来自最了解她的人的“场外判决书”。

这说明,从专业角度判断,场上的技术和战术层面已经没有任何逆转的可能,教练的选择,或许更像一种保护,希望让弟子尽快结束这场心理上的折磨,一种无奈的“躺平”姿态。

称呼一改算是彻底服了

一场惨败,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绩上的又一次失利,更是心理认知上的一次强制校准,赛后,早田希娜接受采访时的一个细节变化,比任何总结都更能说明问题,她对王曼昱的称呼变了。

赛前那个泛指的、带着挑战意味的“中国对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特指的、充满敬意的“王曼昱选手”。

这绝非简单的礼貌用语,而是一种态度的彻底转变,这标志着在她心中,王曼昱已经从一个“可以挑战”的对象,升级为一个必须正视、难以逾越的强大个体。

这场失利,让她对王曼昱的连败纪录增加到了5次,赛前被她刻意淡化的历史战绩,此刻与23分钟的惨痛现实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无可辩驳的“失败证据”,迫使她在心态上必须承认这种差距。

而胜利者的姿态,则从侧面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王曼昱赛后淡定地表示,自己赛前准备得非常充分,比赛中的执行力也很强。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实力的体现,这让失败者最后的侥幸心理也荡然无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体育   结束   田希娜   赛前   心理   对手   澳门   选手   差距   自信   场上   场外   利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