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美国与日本在白宫签署了一份备受关注的贸易协议。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宣布,自己与日本达成了“史上最牛”的协议。
结果刚高兴了不到仨小时,日本那边就炸开锅了!
7月20日达成的美日贸易协议,美国确实将对日本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同时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
协议的具体内容是,美国对日本输美商品的关税从原计划的25%降至15%,其中汽车关税从25% 降至15%,但钢铁、铝制品仍维持50%的高关税。
这一调整是双方谈判的结果,此前美国曾威胁从8 月1日起全面加征25%关税,而日本汽车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8.3%,是经济命脉之一。
而日本企业将在半导体、钢铁、造船、能源、汽车等领域向美国投资 5500 亿美元,重点强化供应链合作。
特朗普声称美国将获得 “90% 的利润”,但具体利润分配机制未披露。
这还没完,日本将扩大美国大米进口比例(在现行“最低准入制度”下),并开放汽车、农产品市场。
此前日本对美国大米征收约700%的关税,此次调整可能冲击本土农业,预计北海道等地的稻农将面临失业风险。
协议的内容虽然表面看起来对双方都有所“妥协”,但实际的影响却并非如此简单。
美国决定对日本商品征收15%的关税,这一措施直接冲击了日本的汽车产业。
虽然相比特朗普最初威胁的25%的关税有所减轻,但15%的关税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日本车企,尤其是丰田、本田等大公司,曾预计可以通过增加出口提升利润,但现在却不得不面对更高的关税,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得不将更多的生产线搬迁到美国境内。
不仅是汽车行业,协议还涉及到日本农业的重大调整。
日本同意增加从美国进口大米,这一调整对本国农民尤其是北海道地区的稻农来说,几乎是一个“噩耗”。
农民组织已经对这一协议发起了强烈抗议,认为这将破坏他们的生计,让许多农民面临破产的风险。
北海道农民在札幌市举行 “守护稻米” 游行,要求废除协议;汽车工人联合会在名古屋集会,反对产业外迁。
这些抗议虽未形成全国性运动,但通过社交媒体串联,形成 “多点开花” 的压力网络。
另外,协议要求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这笔投资不仅没有为日本带来实际的经济回报,反而可能导致资金外流。
特朗普曾说,“美国将获得90%的利润”,但具体如何分配这些投资,协议中并没有明确说明。
对于日本来说,这笔资金的流出将给国内经济带来压力,尤其是在日本本已疲弱的制造业和农业领域。
协议签署后,虽然日本股市一度因特朗普的言论而小幅上涨,但日元汇率却随即下跌,表明市场对协议的前景并不看好。
民众的不满情绪通过社交媒体迅速蔓延,推特和Line平台上,一些网友发起了“#日本战败第二回”的话题,将石破茂的照片做成“投降”的图像,迅速被大量转发。
这种讽刺的手法,表明了民众对政府的极度失望和愤怒。
民调显示,78%的日本人认为这项协议对日本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北海道的稻农组织已联合起来,向政府递交了上万份反对协议的签名。
尽管日本政府表示会尽力弥补农业方面的损失,但民众的情绪依然高涨,认为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石破茂政府在参议院选举惨败后,在短短72小时内匆忙签署了这份协议。
协议签署后不得不面对来自自民党内部的压力,党内大佬麻生太郎公开要求他辞职,党内有声音表示,即使换上亲美派的领导人,日本依然难以避免美国的压力。
此次协议被部分舆论视为1985年《广场协议》的翻版,但手段更隐蔽。
广场协议通过汇率干预打击日本经济,而此次则以关税和投资为筹码,直接干预产业布局。
1985年《广场协议》的后果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而此次协议签署后,日本网民情绪化表达与广场协议时期日本媒体的 “自我批判” 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既需通过对美投资维持市场准入,又需防止本土产业空心化。
例如,丰田计划将电动车生产线转移至中国以规避关税,但这可能引发美国以 “供应链安全” 为由进一步施压。
民众虽不满协议,但无奈日本在军事上依赖美国保护(驻日美军基地达 54 个),这使其在谈判中缺乏反制筹码。
日本在关键领域让步的同时通过多边合作对冲风险,虽被部分舆论视为 “无奈之举”,但也为其他面临类似压力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范式。
文/编辑:财迷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