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他死的时候,才34岁,灵柩从日本运回长沙,长沙万人空巷,排队三日。
谁是蔡锷?从他13岁进考场说起。
蔡锷不姓蔡,原名蔡松坡,是个穷孩子。
父亲是乡塾教书先生,一年能挣多少?几十个铜板,靠母亲纺线补贴,勉强读了几年书,如果没有刘家,他读不下去。
刘侠贞,就是他第一任妻子,刘家的千金,小时候两人订的娃娃亲,纯属“投桃报李”。
13岁中秀才,这不算早,但算扎实。
读的是四书五经,可他心不在科举,1896年,湖南时务学堂成立,他硬是靠推荐信进了梁启超的课堂。
那里不讲《大学》,讲的是“民权”“变法”“德先生与赛先生”。
班上有个瘦高男生,老是对着窗外发呆,叫谭嗣同,梁启超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他眼睛亮了,“清朝不改,会亡。”
他那时才15岁,就敢跟师长辩论:“救国不是办报纸,是办军队。”
“思想启蒙”这词太文雅,真实的情景是,他看完《变法通议》之后,开始研究炸药怎么用。
16岁那年,他偷偷报名日本留学,没人知道他怎么凑的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不是给外国人留学用的。
要进,必须通过日语、体能、军事基础三项考试,他不仅进了,还被编入步兵科,和蒋百里一个班,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清政府承认他是“预备军官”,归国就能统兵。
他20岁回国,满脸是光,可没有职位,清廷怕他这些“留洋派”搞事,把他安排在广西当参谋。
第一件事,他干了件大逆不道的事。
他把原来的绿营兵解散,重新招兵训练,按日本模式建制,广西提督震怒:“你想造反?”
蔡锷回一句:“不练兵,怎打仗?”
一个中级参谋,敢怼总督,传回北京,慈禧下令调职,贬回湖南。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1904年,他回到家乡,娶了刘侠贞。
父亲病重,婚事草草,新婚第二天,他被调往云南当教练官,这一去,是关键一笔,云南,成了他的人生战场。
蔡锷真正第一次“上战场”,不是为清政府,而是推翻它。
1911年,辛亥革命爆,湖北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但西南迟迟不动。
云南巡抚李经羲下令严防革命党人,蔡锷却被秘密召见,他在云南新军中威望极高,几个营长都听他指挥。
10月30日,重九节那天,蔡锷突然带兵控制昆明,宣布独立,“滇军起义成功”,全国震动。
他当时只有29岁,没背景、没资源,靠的是新军兵心,有人说他胆子大,但其实这是精算出来的。
起义前三天,他把军火库的钥匙调了三次,把亲袍兄弟的岗哨换成自己的学生。
前一天晚上,他一口气吃了五个茶叶蛋,凌晨亲自上哨,一枪未响,昆明政权易手。
清廷派兵镇压失败,蔡锷随即建立“云南都督府”,他当都督,统一西南,这是第一次,边疆主动推动中央变革。
1915年冬,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全国震惊,但没人动。
段祺瑞、冯国璋,哪一个不比蔡锷大?可是,站出来反抗的,偏偏是蔡锷。
此时他已经被袁世凯调回北京“监视”,名义上是升官,实际是囚禁,他天天喝花酒、写诗、养病,装成一个风流公子。
外人说他堕落了,只有身边几人知道,他在等一个机会,逃。
他的“护国计划”全靠两个人:一是云南老部下唐继尧,一是北京妓女小凤仙。
小凤仙怎么回事?她不是红颜知己,是蔡锷的烟雾弹。
1915年11月,他和小凤仙一起消失逃往天津,再由日人掩护,进入香港,辗转回到昆明。
当月,他联络广西、贵州旧部,联名通电全国:讨袁!“护国军”三个字第一次出现。
消息传到北京,袁世凯大骂:“蔡锷这个湖南伢子,疯了!”
疯了吗?没疯。
光绪三十年(1904)任材官队总教习的蔡锷(左一)
蔡锷不是准备和袁硬拼,他知道云南偏远,兵力不够,他要做的,是“打出舆论”,让袁世凯“众叛亲离”。
他打的不是胜仗,是时间仗。
护国战争的主战场不是云南,是北京的舆情,是南北呼应的政治联络。
北京,1915年,蔡锷表面上是参政院议员,实则是软禁犯,袁世凯盯着他,每天三份档案、四路眼线。
蔡锷不动声色,他开始出入八大胡同,每天晚上都去同一个地方:广和楼,那是小凤仙接客的地方。
她真的是妓女,真的是红颜,但不是“知己”。
最初,蔡锷连她名字都没问,但小凤仙发现,他跟其他客人不一样,不抽烟,不赌钱,也不动她。
他只喝一壶黄酒,然后要纸笔,写东西,她偷偷看过,那些纸上写着的不是情诗,是兵力部署和通电草稿。
她没多问,只是记下了一句:“他不是个混的人。”
直到某一天,他酒后说漏嘴:“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她没说话,第二天就找人借了两身道士衣服,藏了在屏风后面。
1915年11月28日午夜,蔡锷装成看香客的“道士”,从妓院后门逃出京城。
没人知道,后门那晚被小凤仙亲手点了一把火。
她知道,袁世凯肯定会找上她,她也知道,躲不了太远,但她就是想让这个人,活着出去。
这一走,蔡锷再没回来,小凤仙再没出现在舞台。
她晚年改名为“周氏”,住在北平城南,靠绣花为生,1947年,她临终前说了最后一句话:
“我这一生,只为报答蔡松坡。”
护国战争打了八个月,袁世凯崩了,不是死于刺杀,不是倒在战场,是活活气死的。
1916年6月,袁世凯病亡,蔡锷赢了,但他自己也不行了。
胃病,急转为肺脓肿,送医时已咳血不止,地点是日本福冈陆军医院。
医生说,要开刀。蔡锷点头,开刀当天,他留下遗言:“我死不要紧,护国不可终止,后事由唐继尧办。”
手术后第七天,伤口感染,他开始昏迷,最后一次清醒时,摸了摸自己的无名指:“这指头,打仗时被枪刺穿的。”
护士问:“疼吗?”他只回了一句:“共和未成。”
1916年11月8日,蔡锷死于福冈。
消息传回中国,舆论炸锅,北洋政府、南方护国军、旧部同僚、梁启超、孙中山、蒋百里,全部致哀。
孙中山写了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1917年4月,蔡锷灵柩由船转车,抵达长沙。
前导部队2000人,花圈车38辆,黄包车夫3127人参与,那年长沙总人口不到20万,送葬的人数超过6万。
蔡锷病逝于福冈医院
没有一声鞭炮,没有一个笑脸,街头墙壁上,全是白纸黑字:“蔡公松坡,护国英魂。”
仪式不是北洋政府强制安排的,是民间主动呼吁的,甚至有湖南学生步行百里来吊唁。
“革命死得多,国葬只给一个。”人们说他不是功臣,是“良知”。
刘侠贞,一辈子没再嫁。
蔡锷死的时候,她在邵阳,收到遗书三页,哭了一整夜。
她的女儿们早夭两个,只有大女儿蔡菊莲活下来,晚年,她守着一张旧照片,住在旧宅。
1941年,她也走了,家里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买。
而另一个女人,潘惠英,是蔡锷在云南认识的,新式女子,懂英文,能写信,懂军事一点。
蔡锷去日本手术前,最后一个拥抱的人就是她。
临终时,她在病房角落守了一夜,没掉泪,只握着他那只枪伤的手指,她也没再嫁,带着三个孩子迁居北平,靠编教材为生。
她的长子蔡端生,后在外交部任情报司官员,终身没有谈起过父亲的死,只说:“他是国人心中的牌位。”
孙辈有几个在北大当教师,一家人不张扬,低调传承。
蔡锷与潘惠英
岳麓山上有一座墓,墓碑后面没有碑文,只有八个字:“共和未成,英魂长在。”
有个日本军官,曾经在福冈送他上手术台,很多年后他说:“我见过很多军人临死,那人不怕死,他只怕事未了。”
蔡锷不是神,也不是完人。
但在民国那场剧变里,他是最清醒、也最刚硬的那一个,你可以不记得他写了什么文,娶了几个妻子。
蔡锷与家人
但你必须记住:
他不是为“讨袁”而战,是为“不称帝”。
他知道自己能活,但他更知道,要有人先死。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