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一女乞丐死在街头,路人拨开她的白发,惊呼道:怎么是她?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75年,香港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直挺挺倒在寒风中,没人理。

直到有人拨开她凌乱的白发,街头瞬间安静了。

“怎么会是她?”——张织云。

那个当年万人追捧的大明星,怎么沦落成了街头乞丐?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影后出世

1920年代的上海滩,纸醉金迷,车马喧嚣,影楼里镁光灯亮起,一个女人站在镜头前,烟眉红唇,眼神像刀子一样割人。

她叫张织云,是那时候电影圈里明亮的星。

家底普通,苏州人,早早离家,没人教她怎么面对镜头,自己琢磨,第一部电影拍完,片子还没公映,圈里已经疯了:这女人,太有镜头感了,眼神里带劲儿,嘴角一抿,戏就出来了。

电影叫《孤儿救祖记》,现在早没人记得剧情了,可那张剧照——披着长发、眼神哀怨的张织云——火遍了整个十里洋场。

有人说她像白玫瑰带刺,但她不在乎,不说话,不炒作,就拍戏,默片一个接一个。

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能靠“脸”,和“气场”镇住整个剧组的女人。

张织云不是因为漂亮——那个时代漂亮的女人多得是——是因为她能把角色演活,电影里哭戏一条过,导演都懵了,“这不是演的,这是真的。”

风头正盛那几年,张织云赚得也多,每天出门,电车上全是她的广告,老百姓不认导演不认编剧,就认她的脸。

娱乐圈从来就是个大染缸,风头再盛的人,也压不住暗潮。

有人捧,有人踩,她的冷淡,是锋利的刀子,谁追她,都不理,有传言说她爱上了个有妇之夫,也有人说私底下,孤僻到极点,张织云不回应,那时候的她,不需要回应。

但变天,永远来得比想象的快。

一朝落水,连名字都没人提了

30年代末,声音电影兴起,默片开始边缘化,很多演员没跟上,张织云也是其中之一。

张织云试过,有声电影来了以后,接了几部台词多的戏,声音一出来,全场愣住了,她的嗓子,太低、太冷,观众接受不了。

以前靠眼神演戏,现在要靠说话,张织云不会说话,也不想说。

一次片场出了事,台词忘了,导演劈头盖脸一顿骂,她转身就走,片子烂尾,公司亏惨,自那以后,没人再敢用她主演,一个没“声音”的明星,就是块废铁。

张织云没嫁人,钱也没存多少,那时的女演员,挣钱多但花得也狠。

旗袍定制、保姆佣人、出门打车……曾经她一出门十几人伺候,一年花光两年片酬。

等到风头过了,才发现身边一个能帮忙的都没有。

张织云去找以前的导演、制片人,人家推三阻四,“你太冷了,观众现在喜欢热闹的”,意思是:你不行了。

最狠的是,连张剧照都被别的新人压了下去,海报上不再有她,报纸也不登张织云的名字,还活着,但跟死了没两样。

后来她离开上海,有人说她去了天津,也有人说去了广州,没人在意,一个过气影星去哪了,谁关心?

直到四十年代末,她在香港出现。

那年,香港刚经历日占期,满地狼藉,电影圈还在恢复,张织云以为能重新来一遍。

她错了,导演们一看她的脸,摇头:“你太老了。”

张织云连试镜的机会都没了,开始摆摊卖花,一篮一篮地挎着,站在中环的街口,头发夹着旧花,眼神像空壳。

有人认出她,喊一声“张织云!”

她回头,但没说话,人家看她衣衫破旧,尴尬一笑,走了,从那天起,张织云不再回头。

住在西环的棚户区,晚上睡板床,冬天盖报纸,生活全靠捡瓶子和卖花过日子,不说自己是谁,别人也不问。

像个幽灵,从娱乐圈上面跌到社会底层,没人拉一把,没人问疼不疼。

活在最热闹的城市,死在最冷的街角

香港的冬天,不是北方那种刀割的冷,它阴,潮,渗人。

1975年1月的一天清晨,德辅道西街口,一具老人的尸体靠在墙边,姿势怪异,像是坐着坐着睡过去了。

没人吵她,也没人多看一眼,像这城市里每天死去的无名之人之一。

头发全白,脸皱得像纸,身上是拼凑的破布,鞋子一只裂了口,脚趾从里面钻出来,身边一只塑料盆,盆里只有几个硬币,一片饼干。

就是这样一个死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尸体,突然在十分钟后炸了香港新闻圈。

一个好奇的年轻人过去瞄了一眼,觉得这老太太眼熟,他低头,拨开她凌乱的头发——“是她”!

那张脸——即便皮肉松塌、骨架瘦削、皱纹密布——依然挡不住底子里的精致和锋利,张织云,没错,就是她。

消息像炸雷一样炸开,《华侨日报》第一时间出了快讯:“前明星张织云街头猝死”。

本地娱乐圈一片震惊,没人知道她还活着,更没人知道张织云已经穷成了这样。

几十年前,多少人拿张织云照片贴在墙上,如今却在街边冻死,死了几天才被人认出。

香港警察调出资料——无亲无故,无身份证,住在港岛西环一间违建棚屋里,房间只有一张报纸铺成的床垫,一袋烂衣服,一面掉了银的镜子。

那面镜子上,有一行铅笔字,写得不工整,却还是认得出来:

“张织云,不拍戏了。”

这六个字像刀子,把所有人脑子里的黄金年代划出一道裂缝。

最后十年,几乎没人知道她在干嘛,卖过花、当过小贩、扫过街,甚至做过废品场的临时工。

别人不识,她也从不多嘴,有人传,是故意藏起身份,不想让人看笑话,也有人说,张织云脑子已经不清了,活在过去的幻觉里。

但事实最冷,张织云,从最红的影星,活成了全香港沉默的一具尸体。

张织云死后,没亲属认领,社工组织想为她申请低保葬礼,结果没人证明她身份。

最后,是几个老电影人掏钱,把她安葬在柴湾公墓,连块碑都没有。

葬礼那天,天灰得像水墨纸,来的人不到十个,没人说话,没人哭,只听得见风,灌进棺材缝里的呜咽声。

电影圈来了一位老导演,看着泥土埋下,嘟囔了一句:“她是我们最后的脸。”

时代拽你下水,没人会扶你上岸

从她死的那天起,香港娱乐圈开始重新挖她的事。

媒体疯狂搜集资料,照片、报纸、旧电影拷贝,通通翻出来,大家这才发现,中国第一代影星,居然是这样收场。

报纸标题一个比一个劲爆,可这热闹不过是吃瓜,真正该问的,是那个问题:

几十年前,站在聚光灯下的张织云,为什么会变成个没人认得的死人?

不是命不好,不是选错了路,是整个时代把她往下摁。

当默片变有声片,她被淘汰;当电影换成电视,她不懂转型;当新星涌入,她不再年轻。

而娱乐圈这个地方,从来就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机器。

她死后,报纸出了一期纪念专栏,写得倒是煽情:“她一生沉默,却把银幕吼得最响。” 可对张织云有用吗?没用了。

在还活着的时候,没人伸手拉她,电影学院学生做专题要拍她的纪录片,采访了老一辈演员。

有位老女星说得直接:“我们那个年代,没人关心老的,活得久了就是错。”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张织云的坟头。

时代变快了,张织云这样的人,没名字,没后台,也没跳伞绳,一旦掉下来,就是粉身碎骨。

没人扶,也没人等,她留下来的只有那几部老默片,片子都泛黄了,画面抖动,配乐刺耳。

只要一到她出场那几秒,镜头里那个眼神,依然能叫人起一身鸡皮疙瘩。

那是个从泥里爬起来的女人,在镜头前一动不动,却能叫你心跳加速。

可惜,张织云不是电影里的角色,她的人生,没有替身,也没有重拍。

时代的滚轴碾过去,她就成了一道印子,你仔细看,还在;可转眼一刮风,就被吹没了。

参考资料:

田汝康. 《中国早期电影史1905-1937》.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默片   头发   香港   路人   乞丐   白发   娱乐圈   眼神   报纸   导演   镜头   街头   时代   历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