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牺牲”控股权,联手博裕换2万店目标,重塑中国咖啡格局

前言

深耕中国市场26年,星巴克终究还是交出了控制权。

2025年11月4日,这场备受瞩目的商业变动正式落地:星巴克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零售业务,博裕资本持股60%成为控股股东,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持有品牌与知识产权。

从将“第三空间”理念带入中国,到成为一线城市的咖啡地标,这个美式巨头曾风光无限。

如今主动出让控股权,是迫于本土品牌的围剿压力,还是另有深层布局?这场跨国品牌与本土资本的携手,又将改写中国咖啡市场的什么规则?

星巴克的“放手”,本质上是对中国咖啡市场格局巨变的必然回应。

曾经占据中国咖啡市场42%份额的它,如今已经跌至14%,而瑞幸咖啡以35%的份额稳居第一,门店数量更是突破2.7万家,是星巴克中国8011家门店的三倍之多。

更激烈的是库迪、幸运咖等品牌凭借9.9元低价策略快速扩张,挪瓦咖啡单月新增门店曾达3085家,本土品牌的围剿让星巴克的高端定位摇摇欲坠。

雪上加霜的是星巴克中国的客单价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4年以来交易量更是连续4个季度同比下滑,即便门店数量持续增加,单店效益却不断走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让其不得不寻求改变。

为何是估值40亿美元的“折价”交易?

原因或许就藏在市场竞争的细节与星巴克的业绩压力中。

这笔交易对应的10倍左右EBITDA倍数,虽然远低于星巴克全球估值水平,但这已经是当下中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达2654亿元,年增速超15%,但竞争早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27家主流连锁品牌总门店数已突破7.5万家。

消费者也不再盲目追捧“美式生活”,25-35岁的主力消费群体更看重性价比与个性化,橙C美式、茶咖等本土创新口味搜索量激增,而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在便捷外带、办公场景消费需求面前吸引力大减。

同时星巴克全球业绩承压,北美市场同店销售额下滑,将中国业务部分资金回流以提振核心市场,也成为重要考量。

博裕资本凭什么能脱颖而出?

博裕资本的胜出,源于其精准匹配星巴克需求的本土实力。

这场股权出售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等超20家机构角逐,博裕能突围,关键在于其深厚的消费零售操盘经验。

作为管理规模超345亿元的顶级资管公司,它不仅投资过华润饮料、网易云音乐等消费品牌,更是蜜雪冰城的重要投资方,深谙下沉市场的运营逻辑与成本控制技巧。

更重要的是博裕操盘过北京SKP等标杆零售项目,在地产资源、渠道网络与政府关系上的优势,正是星巴克拓展低线城市时的短板。

此外麦当劳中国、百胜中国被本土资本接手后加速增长的案例,也让星巴克看到了“借力本土”的可能性。

控股权移交后星巴克会不会失去自身的品牌调性?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但星巴克早就已经做好风险控制。

保留40%股权与品牌授权,意味着它将牢牢把控核心标准,避免品牌价值被稀释。

而双方约定的长远目标:将门店规模拓展至20000家,更说明这是一场“共赢布局”而非“甩包袱”。

博裕将获得充分的运营自主权,比如优化定价策略、加快产品迭代,此前星巴克推出的茉莉拿铁、铁观音乌龙拿铁等茶咖产品已获得市场认可,未来有望结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深度烘焙风味,推出更多本土化新品。

同时在数字化会员体系与外卖平台合作上,博裕也能凭借本土资源快速推进,弥补星巴克此前在私域运营上的不足。

星巴克的控股权变更,不是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而是一场及时的战略升级。

这场跨国品牌与本土资本的联姻,既顺应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消费变革,也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未来只要平衡好本土化创新与品牌核心价值,星巴克完全有机会在下沉市场与品质消费赛道重拾增长。

在中国市场,灵活应变与深度融合永远是生存之道,而这场合作,正是对这一法则的最佳践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食   中国   格局   牺牲   目标   咖啡   本土   品牌   资本   市场   中国市场   股权   本土化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