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国市场26年,星巴克终究还是交出了控制权。
2025年11月4日,这场备受瞩目的商业变动正式落地:星巴克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运营中国零售业务,博裕资本持股60%成为控股股东,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持有品牌与知识产权。
从将“第三空间”理念带入中国,到成为一线城市的咖啡地标,这个美式巨头曾风光无限。
如今主动出让控股权,是迫于本土品牌的围剿压力,还是另有深层布局?这场跨国品牌与本土资本的携手,又将改写中国咖啡市场的什么规则?

星巴克的“放手”,本质上是对中国咖啡市场格局巨变的必然回应。
曾经占据中国咖啡市场42%份额的它,如今已经跌至14%,而瑞幸咖啡以35%的份额稳居第一,门店数量更是突破2.7万家,是星巴克中国8011家门店的三倍之多。
更激烈的是库迪、幸运咖等品牌凭借9.9元低价策略快速扩张,挪瓦咖啡单月新增门店曾达3085家,本土品牌的围剿让星巴克的高端定位摇摇欲坠。
雪上加霜的是星巴克中国的客单价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滑,2024年以来交易量更是连续4个季度同比下滑,即便门店数量持续增加,单店效益却不断走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让其不得不寻求改变。

原因或许就藏在市场竞争的细节与星巴克的业绩压力中。
这笔交易对应的10倍左右EBITDA倍数,虽然远低于星巴克全球估值水平,但这已经是当下中国市场的真实写照。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达2654亿元,年增速超15%,但竞争早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27家主流连锁品牌总门店数已突破7.5万家。

消费者也不再盲目追捧“美式生活”,25-35岁的主力消费群体更看重性价比与个性化,橙C美式、茶咖等本土创新口味搜索量激增,而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在便捷外带、办公场景消费需求面前吸引力大减。
同时星巴克全球业绩承压,北美市场同店销售额下滑,将中国业务部分资金回流以提振核心市场,也成为重要考量。

博裕资本的胜出,源于其精准匹配星巴克需求的本土实力。
这场股权出售吸引了高瓴资本、凯雷等超20家机构角逐,博裕能突围,关键在于其深厚的消费零售操盘经验。
作为管理规模超345亿元的顶级资管公司,它不仅投资过华润饮料、网易云音乐等消费品牌,更是蜜雪冰城的重要投资方,深谙下沉市场的运营逻辑与成本控制技巧。

更重要的是博裕操盘过北京SKP等标杆零售项目,在地产资源、渠道网络与政府关系上的优势,正是星巴克拓展低线城市时的短板。
此外麦当劳中国、百胜中国被本土资本接手后加速增长的案例,也让星巴克看到了“借力本土”的可能性。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但星巴克早就已经做好风险控制。
保留40%股权与品牌授权,意味着它将牢牢把控核心标准,避免品牌价值被稀释。
而双方约定的长远目标:将门店规模拓展至20000家,更说明这是一场“共赢布局”而非“甩包袱”。
博裕将获得充分的运营自主权,比如优化定价策略、加快产品迭代,此前星巴克推出的茉莉拿铁、铁观音乌龙拿铁等茶咖产品已获得市场认可,未来有望结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深度烘焙风味,推出更多本土化新品。

同时在数字化会员体系与外卖平台合作上,博裕也能凭借本土资源快速推进,弥补星巴克此前在私域运营上的不足。
星巴克的控股权变更,不是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而是一场及时的战略升级。
这场跨国品牌与本土资本的联姻,既顺应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消费变革,也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未来只要平衡好本土化创新与品牌核心价值,星巴克完全有机会在下沉市场与品质消费赛道重拾增长。
在中国市场,灵活应变与深度融合永远是生存之道,而这场合作,正是对这一法则的最佳践行。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