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紧急提醒:6类保健品是骗局!花钱还伤身


保健品这个词,听起来就像“吃了就能好”“补了就长寿”。

可现实是,很多人吃了一年保健品,身体一点没见强壮,反而问题一堆。


卫健委曾多次发布提醒,指出市面上一些保健品不仅无效,甚至可能损害健康。尤其是那六类保健品,花的是冤枉钱,吃的是隐患。

问题不只是智商税,更是健康账。一些保健品的成分模糊不清,有的打着“纯天然”“进口原料”旗号,实则掺了激素,有的干脆是非法添加,吃着吃着血压飙了、肝功能紊乱了。

很多人深信不疑,把它当药吃、长期吃,拖延了真正需要治疗的病情。


宣称“抗癌”的保健品:信它不如信科学

市面上最常见的一类骗局,是打着“抗癌”“抑制肿瘤”“清除癌细胞”的口号在卖东西。

包装上写得天花乱坠:从“纯天然提取”到“靶向治疗”都用上了,仿佛一瓶胶囊能逆天改命。

问题是,医学界从未认可任何一种保健品具备抗癌作用。

癌症的治疗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环节。靠吃点保健品就能防癌、抗癌?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危险的误导。

有些人在确诊癌症后拒绝正规治疗,转而依赖这些保健品。

延误治疗窗口期,结果病情失控。临床中,这种案例并不少见。


打着“降血糖”旗号的:糖尿病人别当试验品

糖尿病人是保健品商最喜欢的“目标顾客”。很多产品声称能“调节血糖”“修复胰岛功能”“摆脱胰岛素依赖”,听起来像极了救命稻草。

但现实是,这些产品大多在成分上含糊其辞,有些甚至含有格列本脲这类降糖药成分,却不标注。这种暗中添加的行为极其危险,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

临床上就有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某保健品,出现反复出汗、手抖、意识模糊,送医后才发现是保健品里的“秘密成分”在作祟。血糖不是靠“补”能调的,更不是靠忽悠就能治的病。


声称“壮阳补肾”的:别拿身体当赌注

市面上以“男性健康”为噱头的保健品,从古至今都有市场。尤其在中老年男性中,打着“补肾壮阳”“恢复雄风”的广告词,让人难以抗拒。

但这些产品的问题在于,它们很多都夹带了西地那非(俗称伟哥)成分,或者类似物质。这类成分原本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一旦滥用,就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甚至猝死。

有些人吃了觉得“效果不错”,就开始每天吃、长期吃,结果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

身体不是提款机,不能靠吃这些“激素弹”来透支健康。


宣称“排毒养颜”的:毒没排出去,肝先坏了

“排毒”这两个字,看起来就像身体可以清洗一样。

特别是一些女性受广告影响,认为排毒能美白、瘦身、抗衰老。于是市场上冒出了大量所谓的“排毒养颜”保健品。

问题在于,“毒素”这个概念根本没有明确医学定义。人体本身就有肝脏、肾脏等解毒机制,所谓“排毒”产品更多是心理安慰。

更夸张的是,这类产品不少含有泻药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腹泻、肠道菌群紊乱、营养不良,甚至造成肝损伤。

曾有急诊病例因长期服用“排毒胶囊”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差点没救回来。


标榜“增强免疫力”的:听着高大上,其实全是套路

“增强免疫力”是个听起来很科学的词,但几乎所有保健品都爱用它。

不管是虫草、灵芝,还是某种“菌株”或“活性肽”,都声称能“提高免疫力”,仿佛吃下去就百病不侵。

免疫系统并不是越强越好,过度激活反而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所谓“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多数并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临床验证。更别说它们的成分来源复杂,剂量不明。

尤其是一些宣传“儿童也能服用”的免疫产品,父母一看“能增强抵抗力”,就放心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出现了皮疹、过敏、腹痛等反应。

孩子的免疫系统本身就处于发育阶段,哪能乱调?


打着“改善睡眠”的幌子:吃出焦虑和依赖

睡眠不好成了现代人的通病,焦虑、压力、作息紊乱,全都堆在一张床上睡不着。

于是各种“助眠保健品”应运而生,什么“天然草本”“调节脑波”“修复松果体”,听着就跟科幻片一样。

但这些产品很多都含有褪黑素,甚至是一些镇静类成分。

这些成分短期或许有效,但一旦长期使用,会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白天困倦、晚上更难入睡,甚至形成心理依赖。

有的人一停药就睡不着,最后变得更焦虑,睡眠更差。

真正的失眠问题,往往需要从生活方式、心理调节和必要时的专业干预入手,而不是靠一瓶胶囊解决。

保健品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替代药物

保健品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个模糊地带。

它不像药品那样要求严格的临床试验,也不像食品那样直接入口风险低。它夹在两者之间,宣传上靠“功能性”模糊概念,监管上又漏洞百出。

很多人宁愿相信广告和包装上的承诺,也不愿花时间搞清楚成分和适应症。结果就是,该吃药的不吃药,应该看医生的却去吃保健品,耽误了病情,搭上了钱财,最后还要承受身体的后果。

很多真正需要营养支持的疾病患者(比如肿瘤术后、肝硬化、慢性肾病等),反而被保健品绕晕了,吃了一堆没用的补品,却忽视了饮食结构和营养干预。

如何识破保健品骗局?

不是看广告,而是看证据

识别保健品是否靠谱,关键在于看有没有明确的成分标注、权威机构认证、可靠的临床研究支持。别听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也别被“央视推荐”“老中医配方”这些噱头迷了眼。

更不要被“身边人吃了有效”的经验带跑偏。个体差异太大,别人吃了有效不代表你也适合。

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本身就有药物代谢慢、肾肝功能下降的问题,乱吃一通,吃坏了更难收场。

别幻想保健品能“养生”甚至“治病”。

能治病的是医生,能养生的是生活方式。真的想身体好,少盯着瓶瓶罐罐,多盯着锅里的菜、床上的觉和心里的压力。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乐,李德新.我国保健食品监管政策变迁与发展趋势分析[J].食品与机械,2024,40(1):1-5.

[2]张蕾,赵晓晖,刘艳,等.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的检测与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5):551-556.

[3]李辉,丁湘.我国保健品广告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2,36(7):52-5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养生   骗局   保健品   紧急   卫健   成分   身体   产品   紊乱   肝功能   广告   免疫力   市面   靶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