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到,昼夜均分。白日里秋高气爽,正应了“天凉好个秋”的惬意;可到了夜间,风清露冷渐生,“秋乏”的困意也随之悄然袭来。
引起疲劳的缘由大抵有三种:一是体力透支,比如日行一两万步,或是长时间干体力活后的筋疲力尽;二是用脑过度,写一整天论文后,大脑沉甸甸的疲惫;三是精神疲劳,内心纠结,脑袋里喋喋不休,“内心戏”不断,能量就在无休止内耗中慢慢流失。
“秋乏”和这三种原因都不沾边,它不是身体或精神的“透支”,而是人体在季节转换时,为适应自然变化做出的自然反应——秋季日照减少,生物钟随之调整,身体便用一点困意来过渡。待慢慢适应秋凉,这份慵懒便会淡去。
不同的疲劳,自有不同的解法。身体疲劳,吃饱喝足睡一觉,醒来便又是活力满满;脑力疲劳的恢复也不难,放下纸笔出门玩耍一番,大脑也能松快起来。唯独“胡思乱想”带来的疲惫,最是磨人,也很难缓解。
按理说,停止精神内耗就能缓解这份疲惫,可有些人的内耗,根源是不受控的强迫思维——一旦发作,纷飞的杂念根本停不下来。这时,不妨回望传统文化里“老者粘蝉”的寓言,从中可寻得良方。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楚国的一片树林,见一位老人正用竹竿粘蝉,动作娴熟,神情安定,几乎每次都能一粘即中。孔子询问诀窍,老人答道:“我不思前想后,也不左顾右盼,不担心能否成功,只专注手的动作,自然就容易得手。”
老人的回答蕴含着质朴的智慧:当杂念纷飞时,不如把时间投进具体的行动中。就像古人所说“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与其困在思绪里打转,不如约朋友相聚,下棋小酌解烦忧;或者去做一些类似粘蝉栽花这种微小具体的事情,做事时别纠结成败,只把心思放在具体步骤上,浇花就专注水流的轻重,扫地就留意地面的洁净。
摆脱内耗不是急着去“清空思绪”,而是“为所当为”,活在当下的每一个动作里,专注于手中的每一件小事。若能沉浸于做事的当下,杂念会随着行动慢慢消散。
文/图 周滔
编辑 李娟
二审 李劼
三审 周文君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