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里,总能看到李阿姨的身影。她守着小小的蔬菜摊,一边麻利地给青菜择叶,一边跟熟客唠着家常,嘴角总挂着笑。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老伴前年中风卧床,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去批发市场进货,晚上还要回家照顾老伴。有人私下议论:“她这是被生活磨得麻木了吧,不然怎么能天天笑得出来?”
这样的评价,在生活里并不少见。当我们看到有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总容易下意识地将这份“苦中作乐”与“麻木”画上等号,觉得他们是因为对痛苦感知迟钝,才显得若无其事。可事实上,苦中作乐从不是麻木的代名词,它是人们在生活的泥沼里,主动伸出手去抓住的那束光,与麻木的被动和漠然,有着云泥之别。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读,说到底,是我们太容易被表面的“乐”蒙蔽,却忽略了这份乐背后,藏着的是对痛苦的清醒认知。就像李阿姨,她何尝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凌晨进货时的寒风,照顾老伴时的疲惫,深夜算账时的焦虑,都是真实存在的苦。可她总说:“日子再难,也不能耷拉着脑袋过。跟熟客聊两句,听他们说家里的趣事,我心里也敞亮;给老伴擦身的时候,他偶尔能哼一声,我就觉得有盼头。”她往菜摊边摆上自己种的小雏菊,给晚来的顾客多添一把香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她主动从苦日子里刨出来的甜。这份乐,不是对痛苦的视而不见,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用积极的姿态去面对。
反观真正的生活麻木,是对痛苦和快乐都失去了感知力,是一种“躺平式”的被动接受。就像小区里的一位邻居,三十多岁就辞去了工作,每天窝在家里刷手机,靠着父母的退休金度日。家人劝他找份工作,他说“反正上班也是受气,不如躺着”;朋友约他出门走走,他说“去哪都没意思”。他对生活里的苦难视而不见,也对身边的美好毫无感觉,餐桌上的美食尝不出滋味,窗外的晚霞引不起兴趣,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灵魂,陷入了无波无澜的漠然之中。这才是真正的麻木,它是心灵的封闭,是对生活的放弃,与苦中作乐里那份鲜活的、主动的乐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尤其是在中年人的世界里,苦中作乐更是被频繁误读。人到中年,就像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抚育,职场上的竞争压力、身体上的机能下滑,桩桩件件都是压在心头的石头。于是,当看到某个中年人在加班后笑着吃一碗泡面,在辅导孩子作业崩溃后又被孩子的童言逗笑,在还完房贷后依然攒钱去看一场演唱会时,总有人会说“他这是麻木了,不然怎么受得了”。可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这份“乐”是多么珍贵。它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在压力之下,为自己寻找的精神出口;不是对痛苦的麻木,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对抗生活的刁难。
就像作家余华说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苦中作乐的人,从来都不是麻木的,他们只是比旁人更懂得,生活的本质是苦乐交织,与其被痛苦裹挟,不如主动去寻找那些能让自己开心的小事。或许是一杯热咖啡,或许是一首喜欢的歌,或许是家人的一句问候,这些细碎的美好,就像星星一样,能照亮灰暗的日子。
我们不该把苦中作乐误读成生活的麻木,因为这份乐观里,藏着的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勇气,是对生活最温柔也最坚韧的热爱。就像李阿姨菜摊边的小雏菊,哪怕长在市井的烟火里,也依然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芬芳。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