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钤深处
编辑|南烛春之晚
“好演员应该像水,装在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
李雪健的这句话阐述了一个好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养。
如今,这句话却被流量算法改写成“好数据就该像病毒,吞噬越多的眼球就越成功”。
当葛优在《非诚勿扰3》的宣发中沦为背景板,陈宝国宁肯隐退也不愿意演套路剧,张国立却在新剧中与五个女人上演“黄昏恋”。
这些在影视剧中塑造过众多经典角色的老艺术家们,正在经历比清宫更加残酷的“生存游戏”。
当艺术信仰撞上流量洪流,老戏骨的风骨还值几枚铜板?
在同一时代的演员要么隐退,要么鲜有接戏的情况下,张国立的新戏一个接一个。
已过古稀之年,他依旧“奋斗”不息。
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眼看张国立的众多新剧口碑排着队扑街,不禁让人疑惑:
张国立老师,您挑剧本的能力哪去了?
张国立在新剧《我的后半生》中与众多女性上演黄昏恋。
各种青春偶像剧的套路被强行加在黄昏恋之上。
《我的后半生》自开播以来,吐槽的声音就不绝于耳,豆瓣评分仅仅5.4。
当然,这部剧也并非一无是处。
如果不带着情绪和脑子看的话,剧情还是挺有趣的。
张国立的演技依旧稳定,但始终缺乏亮点。
这些年,他演了太多这种类型的角色。
还没等他演累,观众就因为审美疲劳而累倒了。
这几年,张国立的口碑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和张铁林、王刚合作的《老家伙》被嘲“东八区的老先生们”。
自己执导的《朝云暮雨》又被批评“男凝色彩”。
作品口碑不好也罢了,就连本人的口碑也江河日下。
他代言的产品多次出现问题,私人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儿子张默多次被曝出负面新闻:嗑药、打人。
但张国立因为觉得自己对儿子多有亏欠,就多次袒护张默,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所以就有人猜测,张国立不断拍戏就是为了给不争气的儿子挣生活费。
剧里剧外,张国立都充满了争议。
面对生活的重压,就连他也得弯腰。
当然,也有不愿意弯腰的例子。
如果要评选出哪位演员演皇帝演得最好。
那么陈宝国一定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他在《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的“道长”嘉靖皇帝令人拍案叫绝。
陈宝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既聪明睿智又迷信多疑的皇帝形象。
网友调侃:如果朱厚熜长得不像陈宝国,那一定是朱厚熜的错。
嘉靖帝也只是陈宝国塑造的众多经典角色的其中一个而已。
他几乎把能拿的奖项拿了个遍,实现了电视剧领域三大奖的“双满贯”。
可是就这样一位老戏骨,如今却处于半隐退状态。
陈宝国的社交平台几乎停滞,最后一条更新还停留在2020年。
2018年之后,他的影视作品数量明显减少,推出的新作中也大多是客串或配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演员们常常通过互动宣发来推广作品。
而陈宝国的这种沉寂也让人们感觉他似乎在逐渐远离娱乐圈。
“我一直坚持戏比天大,戏比命大。”
陈宝国之所以会选择沉寂,估计是对娱乐圈寒了心。
他拍戏时常常遇到流量演员带资进组的情况。
他的眼睛容不得沙子,曾公开炮轰流量明星“台词靠数数,演技靠炒作,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同时,他坚持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剧本质量的要求非常高。
在《山河月明》中,他对着剧本写满批注,对着镜子反复琢磨演技。
然而作品播出后,他的戏份被删得所剩无几。
陈宝国不愿意为片酬而降低要求,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有尊严的谢幕与狼狈的赖场,陈宝国选择了前者。
那么他的“淘汰”也许是必然的。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难道老戏骨真的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一部分老戏骨确实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现在没我的活,我演的东西没人看。”
这不仅是濮存昕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歌。
娱乐圈的“后浪”良莠不齐。
年轻演员中也有比较抗剧的。
比如张若昀,但你能说他的演技真的能独当一面、扛起大梁吗?能在叫座的情况下又叫好吗?
若不是有陈道明、吴刚、高曙光等老戏骨的加盟,《庆余年》还能口碑流量双丰收、成为大热爆剧吗?
如今的导演,大多会选择“老戏骨+流量演员”的搭配。
他们希望这样能让作品既有演技也有流量。
但这样的搭配大多会翻车,且一旦翻车,观众对流量演员的批评会越来越刺耳。
《北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该剧有胡军、李乃文等老戏骨加盟,但他们再精湛的演技都不能扶厦将倾。
欧豪与白鹿演少男少女的“扮嫩”痕迹过于明显,很难让观众入戏。
欧豪被吐槽为“中年版霸道总裁”。
白鹿眼神空洞、表情僵硬,妆造用力过猛。
也许他们的演技本来不差,但在老戏骨的对比下,他们的角色实在很难立得住。
曾经的演员争番位是靠实力,如今是靠流量。
剧组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创造性地将“主演”类型分得五花八门:
领衔主演、特邀主演、友情主演、特别主演......
冯远征说:
“演员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
可如今的娱乐圈却遍地“九漏鱼”与“绝望的文盲”。
演员为了学表演而耽搁了文化课可以理解,但连常用字都不会写,乘法口诀也记不住就太离谱了。
在娱乐圈的大染缸里,能够独善其身的人少之又少。
有时候不只流量演员荒唐,连一些老戏骨也险些“晚节不保”。
应该没有人能否认倪大红年轻时的演技。
他在经典电影《活着》中,仅用几个微动作与微表情就将龙二阴险狡诈、小人得志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之后不管是《乔家大院》,还是《大明王朝1566》,倪大红的演技都是无可挑剔的。
他确实是好演员,确实是老戏骨。
但不知是不是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他的演技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块。
不管是《新三国》的司马懿,还是《都挺好》的苏大强,抑或是《狂飙》的泰叔。
他的表演都有着一股“严嵩味儿”。
眼睛一定要眯;表情一定要呆;
眉头一定要皱;身体一定要虚;
走路一定要轻;声音一定要低。
就像身体里憋着一股气,怎么也释放不出来。
简称就是:憋着屁表演。
也不知道已经65岁的倪大红还有没有心气离开舒适区。
毕竟,他的眉宇也曾活灵活现。
张凯丽同样是演技下滑的典型代表。
从“国民儿媳”到“国民丈母娘”,她的表演越来越夸张。
嘴巴是用来吼的,眼睛是用来瞪的,肩膀是用来甩的。
看得直让人纳闷:老戏骨就是这么个演法?
用力过猛的表演让观众尴尬地用脚趾抠出一室一厅。
张颂文,前些年很红火。
但《狂飙》之后,他有什么爆火的作品吗?
《猎冰》槽点过多,口碑崩盘。
《清明上河图密码》刚开播时反响还不错,结果很快就被他的“负面新闻”抢走了风头。
虽然张颂文一方多次辟谣,但此次事件对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老戏骨终究会老,终究会退居二线。
那些不被看好的年轻演员总有一天会挤压掉老戏骨的生存空间。
年轻一辈中也有实力出众者,可这终究是少数。
当一众“老戏骨”翻车、隐退、拍烂片时,难道我们真的要告别“老戏骨”时代了吗?
虽然观众无法决定谁去拍戏,但观众可以选择不看烂片。
最终的选择权,依旧在观众的手上。
2024年时,一众媒体唱衰中国电影市场,认为“中国电影已死”。
结果半路杀出来一个《哪吒2》。
这证明“死”的不是中国电影,而是糊弄观众的烂片。
观众是有审美的,我们只愿意为能吸引自己的影片买单。
电视剧市场亦是如此。
如果娱乐圈依旧是流水线般地生产粗制滥造的偶像剧,那么真的就永远从“寒冬”中走不出来了。
幸运的是,每年都会有几部好剧用来帮观众“洗眼”。
虽然数量不多,但聊胜于无,也算有个盼头。
殷桃、宋佳、段奕宏、王宝强等中生代演员,依旧在为艺术而执着。
他们尊重观众,观众也选择他们。
所以,我们并非告别了“老戏骨”时代,而是在经历一个转折阵痛期。
老一辈演员逐渐隐退,新生代演员后劲不足,只能靠中生代演员勉强支撑。
但不可否认的是,演艺圈已经陷入了“艺术追求”与“流量数据”失衡的困境。
不幸中的万幸的是,观众从未抛弃好演员,他们只是举着遥控器在等着一场“文艺复兴”。
部分参考资料:
豆瓣|《我的后半生》
厦门晚报|网传正所谓被税务部门约谈!
人民艺术家杂志|陈宝国|老戏骨也曾是青春偶像
中国新闻网|张国立拒谈张默涉赌案 曾感叹儿子运气不太好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