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工昌
由罗永浩在微博吐槽引起的西贝预制菜大讨论已经持续了十多天了,随着各派力量的加入,各种悬赏犹如一记记惊雷,让这场讨论有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而这场讨论,或将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那些过去以工作忙依赖餐馆和外卖的人们,经过讨论,也许就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进而回归家庭回归生活本身;那些原本热爱生活的人们,也许就此更加热爱生活。
罗永浩突然炮打西贝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称“几乎全是预制菜”。
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同时表示,罗永浩此言对西贝影响很大,将会走法律程序起诉。
2024年8月,西贝合伙人、联合创始人樊大卫去西贝北京华贸店(商场店)做了一期视频,看西贝到底有没有预制菜。最后总结,只有馒头和黄馍馍是从中央工厂配送过来的,剩下的从凉菜到热菜,到大菜、主菜全部是明档现场制作。
但实际的情况与他所言刚好相反。
9月12日上午,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关于西贝餐厅的菜品是不是预制菜”这一问题,早就有了答案。其微博截图显示,人民网研究院2023年7月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①
罗永浩方后来甚至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对于贾国龙的起诉言论,自称“准备好了”。9月12日上午,罗永浩再发微博@贾国龙,图片显示: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西贝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9月12日下午,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信中称,经确认,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此外,西贝决定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可在门店就餐的同时向门店伙伴提出参观后厨的要求。贾国龙认为,一个正常的消费者如果对菜品不满意,西贝有非常通畅的反馈和补偿机制。
“我们承诺不好吃不要钱,你只要提出来,我们服务员可以麻利地给你退菜、换菜甚至免单。但你(罗永浩)吃得挺好,抹嘴走了,回去就发了一个微博,对我们造成那么大的伤害。”②
西贝直播全是痛点
有人晒出西贝后厨使用的食材包装袋,看着全是冷冻品,保质期一般在9个月到18个月,虽然不能算是完全的预制菜,但食材不新鲜是肯定的。
一时间,西贝陷入了难以自证的尴尬境地!他们开始了最后的挣扎。
无奈之下,他们在9月12日邀请了多位媒体记者带着手机进入后厨,进行了一场全透明直播。
但没想到,这一场直播,西贝不但没能洗白,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西贝的后厨里,竟然没有灶台,烹饪的工具竟然是几个电磁炉和烤箱。
有行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看就是临时准备的,调料布局不合理,连洗锅的水龙头都没有”。
原本西贝的这次直播是为了解除这一次的公关危机。可没想到网民从他们发出的东西中发现西贝厨房里的食材全部都是冷冻品。
比如牛肉、羊腿、鸡翅等,全是从冷冻的包装袋里拿出来的。一般饭店的食材都是大清早去菜市场采购,牛羊肉也是当天宰杀,结果西贝的厨房里,还有2024年9月的冷冻羊腿。
西贝的所有菜品,虽然不是预制菜成品。但可以肯定的是,食材并不新鲜,大多是预加工制品。③
但这些预制加工制品究竟算不算预制菜,目前没有定论,双方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关于预制菜的大讨论
关于什么是预制菜,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规范,国家也早有规定。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就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范围。
关于预制菜的范围,该文件明确: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其中还提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突出菜肴属性。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这意味着,消费者印象中的即食和即配类产品不再属于预制菜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大众对预制菜概念的普遍认知,与预制菜国家标准中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④
当然,《通知》既为预制菜提供了明确定义范围和文件依据,也为未来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就是说,就算饭馆里都是预制菜,也不会妨碍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美味。但该文件明确,国家也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也就是说,预制菜并不等于劣质菜,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明白自己究竟吃的什么菜。
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人们对于预制菜接受程度,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许涉及到我们对于食物的情感与理智问题,理智上可能预制菜没有太大问题,但情感上我们总还是喜欢现摘现炒的那种“锅气”。⑤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罗永浩所吃的究竟是不是预制菜,目前没有权威鉴定。罗的说法是,是不是预制菜没关系,但要标明。很显然,他已事先假定了他吃的是预制菜。
罗永浩凭什么认为他吃的是预制菜?
罗永浩于2025年9月10日在西贝中粮祥云小镇门店点了以下菜品:
·牛肉土豆条(2份)
·一把羊肉串配现烤(2份)
·胡麻油炒鸡蛋(2份)
·西贝面筋番茄酸汤莜面鱼鱼
·黄米凉糕
·草原嫩烤羊排
·葱香烤鱼
·葱油罗马生菜
·胡麻油调黄瓜
·嫩烤DHA大黄鱼
·小炒草原牛
·鸡汤白玉山药炖豆腐
·2碗米饭。
他怎么判断是预制菜?
他没有对其他菜品质疑,主要质疑的是三份烤菜。烤制类菜品(羊肉串、烤羊排、烤鱼)
罗永浩的判断基于一个综合的、基于常识和经验的推理。他的核心论据如下:
(1)上菜速度快的反常
作为一家客流量很大的餐厅,像烤鱼、烤羊排这类需要长时间烹饪的“硬菜”,在非繁忙时段也可能需要等待20分钟以上。但他点的这份烤鱼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只有几分钟)就上桌了。这种速度远远超出了传统现烤的合理时间,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它是预先烤制好的半成品(预制菜),接到订单后只是在后厨进行复热、装盘。
因为按烤制类菜品的烹饪特性:羊肉串、烤羊排、烤鱼(尤其是整条的大黄鱼)在传统烹饪中都属于“费时菜”。需要腌制、预热烤炉、然后慢火烤制以确保内部熟透而外部不焦。这个过程动辄需要20-40分钟。庞大的点单量:请注意,他们点了2份羊肉串、1份烤羊排、1条烤大黄鱼(可能还有葱香烤鱼)。这意味着后厨需要同时产出大量的烤制品。
但在这里几分钟就上了。
“上菜速度”是关键铁证:如果所有这些烤串、羊排、大鱼都是现烤的,在正常的餐厅运营中,它们几乎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同时、快速地被端上桌。这是一个物理上难以实现的流程。能实现这一点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这些菜品都是预烤至大半熟或全熟的状态,急冻储存,点单后只需在烤箱或微波炉中进行快速复热。这就是预制菜的核心流程。
(2)温度异常且不均匀,外热内凉
这是其“热度不够”说法的来源,更准确的描述是“温度不对”,外表温热,内部冰凉。他指出,菜品端上来时,盘子的边缘和食物的表面是温热的,但用筷子拨开,发现食物内部是凉的。
这种“外热内冷”的现象是复热型预制菜的典型特征。微波炉或快速加热设备很容易导致表面过热而中心热量来不及传导,依然冰冷。而现烤的食物,其热量是从内到外均匀散发的。
复热技术(尤其是微波炉)的一个常见缺陷就是加热不均,容易造成“外热内冷”。这与他描述的现象完全吻合。这解释了为什么唯独这些需要复杂烤制的菜品出了问题,而葱油罗马生菜、胡麻油炒鸡蛋这类可以猛火快炒的菜,以及黄米凉糕、面筋这类冷盘或主食没有被他质疑。
那么问题来了,凭这一点能单独判断是不是预制菜吗?不能,只能说,这是一个极其强烈和常见的信号。
可能性一(预制菜复热不佳):正如罗永浩推断的,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预制菜在复热时,如果时间、功率或方法不到位,就非常容易出现这种“外热内冷”的情况。这是餐饮业使用预制菜时最常出现的品控问题之一。可能性二(现制菜的严重失误):理论上,也存在一种极小的可能性,是厨师现烤出来后,在传送过程中被放在出餐口晾了太久,导致表面变凉,然后出餐前又用喷枪之类的工具快速加热了一下表面。但这种情况在管理规范的餐厅里非常罕见,属于重大操作失误。
图源:娱乐独角兽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遇到一盘“外热内冷”的烤鱼或肉类大菜,几乎可以99%断定它是预制菜且复热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实用和可靠的判断方法。因为它触及了预制菜商业模式的一个核心矛盾:效率与品质的平衡。为了追求极致的出餐效率,牺牲了现制菜品的均匀热力和最佳口感。
综合“烤制菜品批量快速上线”这一核心证据,加上“外热内冷”这一特征,对于一个有生活常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人来说,几乎可以100%断定这些特定的烤制品是预制菜复热出品。这不是猜测,而是基于后厨工作流程的合理推论。
罗永浩判断西贝的烤鱼是预制菜,基于的是一个复合证据:反常的上菜速度 + 反常的温度分布。这构成了一个符合常识的推论:这是预制菜复热出品,而非现制。
如何看待西贝预制菜之争?
9月12日中午,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也就此次舆论风波发声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来源:于东来社交平台
后于东来又先后两次发文,基本表述都是这个意思,另外西贝同行们也纷纷发文力挺,但网络上网民对罗永浩却是一边倒的力挺。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主要围绕预制菜是否属于欺骗性行为展开。2024年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仅对预制菜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界定,但未强制要求餐饮企业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正刚称:“罗永浩此次关于‘预制菜’的发声,其实是代表了当下广大消费者知情权的迫切诉求。但消费者发表差评时,会影响到企业名誉,二者冲突,现实中难以做到完美平衡。”
陈正刚表示,西贝或将起诉罗永浩侵害企业名誉权,诉讼请求一般包括停止侵权即删除侵权内容、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等。由于罗永浩是公众人物,该话题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公共舆论监督属性,不能将其言论作为一般消费者的言论予以评价,应当对公开言论的基本事实有更高的注意义务。⑥
“搞倒”一个有钱人可能是一些人的情绪宣泄,但罗永浩事件的核心目的并非“搞倒”西贝。西贝作为餐饮巨头,也不会被一个网红的一条微博“搞倒”。这场讨论的核心是“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以及“价值对等”的诉求。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分化:
角度一:为什么很多人支持罗永浩?它是不是“底层民粹的呐喊”?
被欺骗感的共鸣: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花着“现炒现做”的钱(餐厅的定价是基于此的),吃到的却是复热预制菜。罗永浩替他们喊出了这种“被欺骗感”。这并非仇富,而是对不公平交易的反感。
对“价值对等”的追求:消费者愿意为餐厅的房租、人力、厨师技艺付费,但如果菜品是工厂批量化生产的预制菜,其成本结构和价值就完全变了。人们觉得支付的价格与获得的产品价值不匹配。
知情权与选择权:大众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本身(方便食品、外卖普及早已被接受),反对的是不被告知。如果明确标注是预制菜,让消费者自己选择用更少的钱买效率,还是用更多的钱买现炒,争议会小很多。
角度二:为什么于东来会支持西贝?(“做点事都不容易”)
企业家的同理心:于东来作为零售业企业家,深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餐饮企业面临的人力、租金、原材料成本压力巨大。使用预制菜是很多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维持生存和标准化出品的无奈之举。
对行业艰难的理解:他的呼吁是一种基于行业内部的体谅,希望公众能给企业一些包容和理解,是一种“抱团取暖”的心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于东来的呼吁更多是作为一种行业前辈的宽厚姿态,而非对“预制菜”本身的辩护。
综合来看,西贝预制菜之争并非一个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体现了“消费者权益”与“企业经营现实”之间的隐性对立。
罗永浩的立场是合理的:作为消费者,追求透明度和价值对等是天经地义的。他指出了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模糊地带”问题。
于东来的立场是可理解的:作为企业家,他对同行面临的巨大压力有切肤之痛,他的呼吁是希望市场环境能更宽容。
真正的出路在于“透明化”:这场争论的最佳解决方案不是“打倒”谁或“无脑包容”谁,而是推动行业透明化。餐厅应该清晰地告知消费者哪些是现制、哪些是预制,并据此进行差异化定价。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样市场会自行做出调节。
最终,这场争论是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消费者在觉醒,要求更高的品质和透明度;企业在挣扎,在生存和品质之间寻找平衡。而推动明确的规则和透明的信息,才是让双方都能走向未来的唯一途径。
[引用]
①(西贝称罗永浩“预制菜”指责不实,于东来发文力挺 界面新闻2025-09-12 )
②(罗永浩悬赏10万,回应起诉言论称“准备好了”,西贝贾国龙:“吃得挺好,抹嘴走了,对我们造成那么大伤害”大象新闻2025-09-12 )
③(罗永浩持续硬刚西贝!悬赏10万买证据,于东来发声力挺贾国龙 2025-09-12 来源:叶公子)
④(罗永浩与西贝之争还在升级 中国蓝新闻实地探店采访厨师长 2025-09-12 作者:中国蓝新闻编辑 张歆宜)
⑤(罗永浩与“西贝”之争,罪不在预制菜 上游新闻2025-09-12 龙春晖)
⑥(罗永浩西贝“互撕”,预制菜缘何引争议:每个人都在评价“自己以为的预制菜” 红星资本局2025-09-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原创 李海颜 )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