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又遭遇“背刺”了?
2025 年 6 月 17 日,阿富汗重工业部突然宣布:终止与新疆中亚石油(当地称 Afchin)的 25 年石油开采合同!
这已经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连环翻车现场:前脚阿尔巴尼亚、尼日尔项目相继毁约,后脚 5.4 亿真金白银刚砸进阿富汗油田,塔利班就亲手撕毁协议,还倒打一耙:
"中方该干的都没干,还多次违反合约内容,因此做出此决定!"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这场变脸背后,不只是贸易纠纷这么简单,它揭示的是地缘政治的激烈角力,外加中国企业在高风险地区投资面临的种种无解困境。
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后,阿富汗国内经济一片惨淡,财政几乎断流,别说搞发展了,连基本的公务员工资都发不出来。
正好,赫尔曼德省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油田,据说埋着18亿桶的石油储量。
可是阿富汗开自己根本没这个技术和设备去开发,于是塔利班主动找到中方谈合作,还给出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免税、安全保障、配套建设优先批复,甚至承诺给中国工程队“武装护送”。
中方企业也不傻,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当然做了全面评估。
2023年,双方正式签署为期25年的合作协议,由中方出资、出技术、负责开发油田、建设炼油厂、修建输油管线。
阿富汗方面则负责土地、安保和政策支持,合同签的很愉快,塔利班还搞了个签约仪式,请了不少官员站台。
可谁能想到,刚干了一年出头,塔利班就开始变卦了。
塔利班在官方声明中列出了一堆“中方的问题”说:投资资金没到位、钻井进度严重滞后、聘用本地员工不够、环境污染导致农田毁了几百亩、工程师无资质等等,听起来理由挺多,但细细一琢磨,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投资问题,中企承诺的是分阶段投入,前期确实没一下子把钱全投进去,但不是不想砸,是根本“砸”不动。
你以为在阿富汗做油田工程很容易?设备从中国运过去,要穿山过海,再从巴基斯坦转陆运600多公里,其中有一半是坑洼不平的土路,还有数不清的武装检查点,运送一次设备,光路上就能耽误一周的时间。
工地供电我们还得自带发电机,每天光烧油就上万块,设备关键部件都得从国内拉,昼夜温差大,机械设备频繁损坏。
甚至地底下还有上世纪苏联时期遗留的地雷,测绘都得绕着走,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让中企怎么正常推进工程进度。
再说“环保”的问题,我方的设备本来就配有废水处理系统,可当遇上当地突发冲突、设备短时停机,确实会有排水事故。
但真要说因为这个导致农田毁了几百亩,可是有点过分,毕竟附近本来就时常打仗,农田被毁一点都不稀奇。
至于工程师资质,中方派出的工程师在中国是拿顶级证书的,塔利班却非要欧美认证的标准。
问题是,阿富汗连考试点都没有,要欧美认证的证书,还得把工程师送去巴基斯坦考证,往返就得耽误三周的时间。
这岂不是强人所难?
有人说中企不愿意雇本地工人,这也不完全是事实。
中方在项目初期就设立了培训中心,从当地招了300人集中培训,结果三个月后能独立上岗的只有40人。
不是中国企业太挑,而是他们绝大多数人连基本操作系统都搞不清楚,更别提操作高精度的设备了。
在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自然是要谨慎花钱。
一些资金没按原计划投入,并不是反悔,而是客观现实根本不允许。
但塔利班显然没兴趣听这些,他们只看结果,油没出来,钱没到账,那就是中国企业不行。
可问题时,就算真撕了合同,他们自己能接得住这个摊子吗?
更蹊跷的是,在这份合作终止声明发布的前一个月,欧盟突然宣布:将向阿富汗提供15亿欧元的援助,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直呼蹊跷。
要知道欧盟之前对塔利班一直是敬而远之,这会突然熟络起来了,难不成真是雪中送炭?
还是说,这钱其实是某种“对价”,目的是取代中国在当地的能源布局?
而另一边,美国也没闲着,就在今年年初,美国刚刚取消了对塔利班部分高层的通缉令,还多次通过驻卡塔尔外交人员与塔利班代表会面。
有人猜测,美国想借此次机会布局中亚油气走廊,以便更好地对抗俄罗斯和中国的能源影响力。
也就是说,这场所谓的“合同纠纷”,背后很可能是一场政治交易。
中国企业的退出,未必是因为技术或资金的问题,而是有人“精准截胡”,想要抢生意、控资源。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次可损失不小。
运去的设备、搭建的设施,有的压根还没启用就被迫撤离,前期投入的租金、人员培训、运输费用几乎打水漂。
而现在想把设备运回来,塔利班还开口要收20%的“过境费”!
更棘手的是,这件事恐怕会在国际市场上留下“污点”,中国企业在动荡地区的合作稳定性,可能会因此被打上问号,影响后续在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投标资格。
但话说回来,塔利班自己也没捡着好处,原本盼着这个油田项目一年进账2亿美元,现在一分钱也没进来。
公务员发不出工资、基建项目也全面停摆。而且,这么一闹,其他国际公司更不敢来了,道达尔、卢克石油估计也在打退堂鼓。
有阿富汗经济学家就表示,这起事件将使阿富汗重建计划至少推迟5年。
有意思的是,就在“撕合同”这件事搞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塔利班又开始放话了:“我们希望中方回到谈判桌上来,和平解决问题。”
这话听着像是留后路,他们自己也知道,别看现在有人给钱,真要自己上手开发油田?难度比登天还大。
对中国来说,这口气不好咽,但也不能把话说死,如果能重新谈判,设好底线,重启合作也未尝不可。
毕竟技术、人力、经验都在咱手里,塔利班想吃这口资源饭,迟早还得找回来。
但这次教训摆在那儿,以后中国企业出去搞能源合作,不能只看合同写了啥,还得看这片地谁说了算、谁会插手,技术再好、钱再多,也得先看政治气候。
界面新闻:阿富汗临时政府:与中企签署石油开采协议,将提振阿国经济
中国新闻网:欧盟向阿富汗提供逾1.6亿欧元人道主义援助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