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难当。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高温之下为何要食用性温的生姜?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蕴含着适应夏季气候特点的养生智慧。
夏天,为啥要吃姜?
夏季气候炎热,阳气外浮而内里相对虚寒,易呈现“内里虚寒”的状态,可能出现腹部畏寒、精神萎靡、易感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同时,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度依赖冷饮、冰品及空调冷气,使寒湿之邪易乘虚侵袭,困阻中焦,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或腹泻腹痛等“夏困”脾胃问题。
生姜味辛性温,可健脾温中、疏散风寒,能有效驱散体内积聚的寒湿之气,振奋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即顺应春夏季自然界阳气升发的特点来调养人体阳气。尤其在夏天,适量食用生姜,温补内阳,达到人体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养生目的。
生姜里的 “健康密码”
祛寒凉:生姜当中所特有的“姜辣素”,还能刺激胃肠黏膜,增强消化能力。并且生姜性温,对于因食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病状,都有很好的疗效。
抗氧化:生姜中的姜醇、酚类化合物能够激活体内的抗氧化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这些酶有助于清除自由基,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健康。
温肺止咳:生姜中的辛辣成分,可以刺激呼吸道,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咳嗽症状。
促进血液循环:生姜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效率,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生姜中的某些成分可以刺激神经系统,这可能会间接影响血管的收缩和扩张。
夏吃姜,试试这些做法
紫苏姜饮:10克生姜(约3片)+新鲜紫苏叶(3至5片),煮沸后饮用,有助于缓解暑湿之气的内侵。
醋泡姜:将生姜洗净切丝入瓶,加陈醋或米醋没过姜丝,添适量白糖,密封后静置4天以上食用,既能开胃又不燥热,是三伏天的养生佳品。
不过,食用醋泡姜需注意:每次食用量应控制在10克以内;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及对生姜或醋过敏者不宜食用;糖尿病患者制作醋泡姜时不宜加糖。
姜枣粥:准备大米100克、生姜3片、红枣5颗。生姜拍扁与大米同煮,开锅后转小火熬煮20分钟,加入掰开的红枣继续熬煮20分钟,出锅即可,有助于温和调理脾胃,缓解消化不良。
夏吃姜,这些一定要注意
适量是关键:“过犹不及”同样适用于生姜。其辛温之性,过量食用易助火伤阴,导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便秘,甚至睡不安稳等“上火”症状。日常生活中,每日鲜姜用量建议控制在10~15克(约3-5薄片)。若用于调味佐餐,则更应酌减。
时间宜早不宜晚:中医认为,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夜晚人体应该阳气收敛、阴气外盛。而生姜性温味辛,辛能发散,晨起阳气升发时吃姜可顺应自然规律,而夜晚则可能干扰阳气收敛,影响睡眠。
并非人人适宜:阴虚体质者: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症状。内热较重者:由于生姜的作用多为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如患有肺热燥咳、口臭、痔疮出血等疾病,则不宜食用生姜。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者:这类感冒并非寒邪引起,食用生姜无疑是“火上浇油”。
腐烂生姜不可食:生姜腐烂变质会产生有毒物质,如黄樟素,食用之后可能会诱发肝癌、食道癌等癌症,即使切掉腐烂部分,毒素也可能已扩散到看似完好的部位,安全起见,整块丢弃。
(梁婧文 综合整理)
来源:cctv生活圈、国家应急广播、人民网科普、科普中国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