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济阳是侨乡,去南洋的人很多,抗战时候出了很多力。”最近笔者在整理济阳地方文化时,原县政协文史委退休干部涂建德特别强调,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曾活跃着一群来自福建大田的华侨身影。他们背井离乡本为求生,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血汗与生命谱写了一曲跨越重洋的抗日壮歌。
离乡者的觉醒
大田华侨下南洋的历程,始终与苦难相伴。清末民初,因“军匪交迫,入夜一闻步履或犬吠声,即提心吊胆”,济阳乡涂武路、林樟夫妇等先行者于1901-1907年间远赴马来亚。到了1925年前后,涂茂桑、章双喜、陈兴亿等大批大田人相继出洋,分散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胶园、铁路和锡矿场。1927年,仅济阳乡民相约一次就有37人去南洋。他们忍受日炎如火的酷暑,克服水土不服的病痛,在异国丛林中开垦橡胶园、修建铁路,稍有积蓄便寄回家乡供养老小。
旅马华侨涂梦弼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消息传到南洋,这些离乡者的命运轨迹骤然转变。马六甲福建会馆主席、德化县同乡会主席兼财政济阳乡侨胞涂梦龙在会馆拍案而起:“咱济阳人骨头硬,不能看着祖宗坟茔蒙尘!”涂梦龙是涂建德的二伯,他父亲涂梦弼和二伯涂梦龙一起下南洋。
据了解,1937年8月14日,侨领陈嘉庚率先成立“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各邦自选委员筹募赈济捐款,他们通电南京行政院:“暴日侵华举世愤慨,我军英勇歼敌,屡建奇功,侨情兴奋,愿抗战到底,收复失地,誓为后盾”。当时的马来西亚华文报纸《星洲日报》这样报道:“广大华侨对募捐形式的卖花、戏剧义演、日矿华工仗义退职、抵制日货等救国工作异常热烈,乐认月捐、特别捐、公债票及派遣机工回国服务等救亡工作,莫不踊跃参加,尽国民爱的天职。”
涂梦龙家的南洋古钟
大田县济阳乡大儒村华侨章庆当时是马共抗日军某部司令,他领导华侨积极抗日;济阳乡上丰村华侨涂梦龙响应侨领陈嘉庚的号召,捐献巨大家资,并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和社会地位,到各埠、坡积极宣传,为抗日救亡、赈灾工作,不遗余力奔走呼号;涂良极在马属第四独立大队,曾任抗日主席、财政,他的家成为抗日军联络站,常住有抗日人员,他本人变卖胶园十五格(每格120株),价值四千多元,献给抗日部队;涂茂桑生产的橡胶供给部队做雨衣、军鞋、袋子等用品;涂良于、涂加标、章振标、章连标、陈美泽等都积极参加抗日军。
图为新嘉坡怡和轩俱乐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里为南侨总会会所,陈嘉庚先生常住这里,专心办理筹赈事务。
据记载,仅1937至1941年间,大田华侨通过各种渠道寄回的捐款,可购置步枪两千余支、棉被万余条。1937年8月,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成立后,大田侨胞积极参与卖花、义演、抵制日货等活动,文江乡李发课、济阳乡涂梦龙等侨领更是捐献巨资,成为侨界抗日的中坚力量。
雨林中的抗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南洋,大田华侨从“筹赈者”变为“战斗者”。济阳乡大儒村侨胞章庆,原为雪兰莪华文教员,他带领十六名大田青年潜入森林,以老家西湖堂命名,组建“西湖队”,成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雪兰莪用木头伪装炮群迷惑日军,在柔佛炸毁铁路桥梁,令侵略者疲于奔命。
1942年2月起,日军在南洋实施残酷的“检证”,重点搜杀抗日华侨。据《东南亚研究学报》记载,日军将“曾参与筹赈”“陈嘉庚追随者”等九类华侨列为清除目标。在吉隆坡草场,大田侨胞因藏匿写有家乡地址的侨批遭毒打;文律坡大屠杀中,三百余华人遇害,其中包括多名大田籍华侨,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1947年《南洋杂志》一卷六期这样记述:“华侨居民不问男女老幼,均被驱步行往直落古老之英校革场,忍饥耐渴,曝日露宿,凡二日,妇孀乃得释回。男子蹲踞草场,任曝骄阳,稍一动弹,拳足交加,甚或驱上罗厘(货车),每车三五十人不等,一去不返。”
济阳上丰涂梦龙故居钟英楼
面对暴行,大田华侨的反抗愈发坚决。涂梦龙砸毁会馆金匾熔成金锭支援游击队;涂美暗等妇女捐出银镯说“留着镯子救不了国”;吴山乡陈兴亿、章新垵等十余人加入华侨义勇军,手持旧式散弹枪与英军并肩守卫新加坡北岸,阻延日军进攻三日。1942年3月,日军强征“奉纳金”五千万元,马六甲、柔佛的大田华侨橡胶园每格被摊派 15 马币,店铺被强缴百余元,但他们仍通过秘密渠道向抗日军输送物资。
菲华友队老照片
妇女力量在抗争中同样耀眼。济阳乡林樟时年六十岁,带领侨眷在胶园缝制军鞋,用橡胶汁制作雨衣,手指被腐蚀流脓仍坚持劳作;马六甲妇女筹赈会的夏文英组织制作红十字包,一日募得四千余个,包上绣着“漈头洋”(济阳民间称呼)三字寄托乡情。正如“星华妇女筹赈会”报告所言:“吾星华妇女虽未亲赴战区,然爱护祖国之心,未尝一刻忘怀。”
血火中的牺牲
马来亚华侨机工队返国参战
1944年清明,济阳大儒村侨胞章庆在吉隆坡金山地区召开会议时遭叛徒出卖,日军重兵包围。激战中,他抱着机枪掩护队员突围,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怀中发现半块烧焦的族系图,“章氏”二字清晰可辨。同年,涂良于在传递情报时被捕,吞下藏有字条的胶刀木柄,谎称“治肚疼的草药”,虽遭受酷刑仍守口如瓶。凡抗日人员被捕,日寇用尽了电刑、太子吊、过火山、狗咬等十八般刑法,直至杀害。
太平洋战争期间,大田华侨武装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他们在物资短缺、疫病肆虐的雨林中,以“木头炮”对抗敌机,以土制地雷破坏日军运输线,严惩汉奸走狗。据《新马华人抗日史料》记载,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中有众多大田籍华侨,“他们抛弃生计,住进森林,风餐露宿,出生入死”,甚至小学生也担任游击队通讯员。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和平并未如期而至。1948年6月,英帝国主义颁布马来亚紧急法令,镇压华侨进步力量,大批大田侨胞被塞进运牛货船遣送回国。归侨涂双桂回国后投身解放事业,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延续了海外抗争的火种。
这些大田华侨的故事,是一部苦难与光荣交织的史诗。他们背井离乡本为求生,却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在异国丛林中饱受磨难,却始终铭记“炎黄子孙”的身份。如今,济阳乡仍在诉说着这段跨越重洋的家国情怀。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文字:大田记者站 涂智靖
新媒体编辑:邓怡虹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