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阳,这个位于河南东北部的“豫鲁冀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虽被归类为四线城市,却是一片滋养民营经济的沃土。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濮阳被誉为“中华龙乡”,这里曾出土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2024年,濮阳市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18.55亿元,同比增长5.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至12月,濮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
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达14.6%。这片土地上,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2025年9月,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5河南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上,濮阳市盛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54.05亿元营收,排名全省第59位,

在濮阳企业中仅次于河南丰利石化有限公司和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居濮阳民企第三把交椅。
这家从范县一路走来的企业,创始人王息辰从3.8万元起步,用23年时间,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场实业报国的创业传奇。

王息辰,1975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范县辛庄镇的一个普通家庭。1990年12月,年仅15岁的他怀着从军报国的志向,主动报名参军,成为所在部队中年龄最小的士兵。
在部队的11年间,王息辰是一名卫生员,配药、输液样样在行。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部队这个大熔炉,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塑造了他敢闯敢试、胸怀远大的品格。2001年12月,王息辰转业回乡。
一心想从事药剂师的他,却因部队的药剂证在地方上不被认可而放弃。面对人生的转折点,他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放弃政府安置,选择自主创业。
这个看似莽撞的决定,背后是一名退役军人对自我的坚信与对未来的期待。

创业维艰,王息辰不顾家人反对,拿着3.8万元的安置费,与他人合伙购买了一辆油罐车。
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忙碌奔波在石油化工厂之间,用自己能吃苦、敢吃苦的毅力,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营运车辆由1辆滚动发展到了8辆,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运输车队。
早期的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他曾遭受重大挫折,被山东一老板骗走15万元,多次讨要未果并被对方打伤成重伤。军人出身的王息辰没有被打趴,而愈挫愈勇。
身背债务的他再谋创业之路,凭借着“第一桶金”和跑车送油的经验,2006年王息辰筹资创建了第一个工厂——范县昌源石化,在一块占地83亩的废弃窑厂打下了创业的第一根木桩。
诚信经营是王息辰在商海中的座右铭。2007年4月,昌源石化与延安炼油厂达成每年1000吨石脑油收购合同。
合同签订还不到3个月,市场行情大变,石脑油价格骤然下跌,如果继续履行合同,昌源石化至少要赔70万元。
这对于一个年产值只有100余万元的民营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但秉持着以诚为本的理念,王息辰权衡再三,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履行合同。
这一决定虽然使企业承受了短期损失,却赢得了合作伙伴的充分信任,在化工行业站稳了脚跟。

2010年4月,濮阳市盛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王息辰的创业之路进入快车道。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2011年,王息辰在跑业务时发生意外车祸,造成肋骨被撞断3根,左腿粉碎性骨折。手术历时10多个小时,身上多处部位用钢板螺丝做支撑。
医生要求至少住3个月,但因惦记公司业绩影响员工家庭生活,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几乎每天都是电话开会讨论经营情况。
仅住院36天,他就强行出院回公司工作,出院时体重由原来的170斤降到了130斤。
正是凭着这股军人不服输的劲头,王息辰带领企业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2009年,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的技术支撑和紧密合作,一个年产值10亿元、利税7000多万元、安置260多人就业的“芳构化”石油化工深加工项目正式投产运营。
他多次赴北京与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公司沟通对接,凭借诚心感动了央企。
2014年元月,盛源集团与中机集团、中国能源的战略合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EPC总承包协议等各项协议。通过合作,弥补了盛源集团在资源上的短板,开阔了国际视野。

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持续向未知领域挑战。盛源全面“向新行”。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对聚碳酸酯(PC)新材料需求旺盛,2014年前后,国外企业纷纷在国内建厂。捕捉到市场信号的王息辰,决定带领企业挑战全新课题。
“PC技术壁垒高、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王息辰说,“但是应用广泛,这是个大市场。”汽车、电子电器、建筑材料、医疗器械等,凡是需高端“透明塑料玻璃板”的产业,都需要PC。
起初,盛源试图与日本或德国的行业巨头合作。“但是人家不理咱、也不接见。”王息辰说,到日本和德国拜师学艺,吃了不少闭门羹。
当时,国内业界的主流声音是“民营企业做不成PC”。困难和成见就像一座大山,盛源把它当作垫脚石。
“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死磕技术壁垒!前后试验不下千次。”2016年,盛源攻克了“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生产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我省产业空白。
这一年,盛源集团上下信心倍增,成立了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建设聚碳酸酯(PC)项目的民营企业。
2019年,盛源采用“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实现了一次性试车成功,总投资19.5亿元、年产13万吨聚碳酸酯(PC)项目开足马力,
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黑马”,赢得了同行尊重。如今,盛源集团已从单一的石化企业成长为拥有三大生产基地、5家子公司的现代化集团。

在王息辰的企业里,军事化管理渗透在每个细节。他要求所有员工上下班期间,两人成行,三人成列,上班必须佩戴工牌,包括他自己。
日常会议室被定义为作战指挥部、战略室、战士俱乐部等。所有员工入职必须进行训练,公司每年聘请专业机构对全体人员进行军训,每月第一周的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2018年,组织公司中高管到敦煌大沙漠进行2天1夜的戈壁行,过程中双脚的水泡、韧带的撕裂,中暑等伤痛没有使任何一人掉队。
他在闭营仪式上激动地说:“来之前在我心中对每个人做了估计,有好多个我觉得他们走不到终点,但是结果都完成了行程,你们让我感动。”
学习型组织是王息辰打造企业的另一法宝。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卓越CEO高级研修班及国际顶尖商学院中欧商学院的EMBA班。
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定期参加高层交流研讨会,用崭新的理念管理着团队。
作为一名老兵,王息辰有着深深的军人情结。每年坚持慰问退伍军人家属,公司招聘优先录取退伍军人,选拔骨干退伍军人优选。
自公司成立至今,累计吸纳安置退伍军人军属、退伍军人子女200多人。坚持科技创新、惠及社会的企业发展使命,吸纳滩区贫困农民工、优先录用贫困家庭大学生。
公司成立后带动了附近运输业、工程施工等第三产业的兴起,迄今累计产生运输费用6000余万元,工程费用近2.3亿元,间接带动1000多个家庭致富。
2015年公司启动盛源集团“助学·筑梦基金”,每年资助县一中25名贫困大学生,帮助其完成大学学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14年以来累计向省市县慈善总会捐款捐物价值500万元。

从黄河滩区到产业高地,王息辰用23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民营企业的突围史。从3.8万元到54.05亿元,这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传奇,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他的故事印证了:实业报国的道路上,诚信是基石,创新是引擎,坚守是力量。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