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
在被妈妈第N次拒绝去游乐场后,7岁的然然,终于忍不住抽泣着质问妈妈。
“穷?你懂什么是穷吗?小小年纪,谁教你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妈妈又羞又怒,她提高了音量指责然然。
这一次,然然却是倔强地扬起了小脑袋,很认真的说道:“难道不是吗?别的同学都会经常去游乐场玩,可是你每次总说下次去、下次去。每次我让你给我买东西,你总说那些东西没有用,让我不要浪费钱。”

“我……不是那个意思!”妈妈顿时无言以对。
现实生活中,可能有很多父母,都无意识否定过孩子提出的消费需求。
或许我们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不要铺张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可一旦节约的概念过了火,就很容易从教育变成伤害。
尤其是以下三种不经意间的节约行为,就如同三把利刀,正在一点点削弱孩子生活的底气。
第一:总拒绝孩子的需求
隔壁八岁的阳阳,放学后就在文具店门前徘徊,他很想拥有那个28元的自动卷笔刀。
可妈妈总是急着拽他离开,临走的时候,妈妈还不忘贴着阳阳耳边唠叨一句:“你爸一个月工资才多少?你尽想买这些没用的东西。”
阳阳吸了吸鼻子,垂下头走了。
在阳阳妈妈看来,孩子很懂事儿,没有因为得不到东西而闹脾气。
但她不知道的事,她脱口而出的这句唠叨,已经给孩子戴上一副“贫穷滤镜”,让孩子看任何事物,都会自动打上“我不配”的水印。
美国儿童心理学会也研究证实了,长期被否定需求的孩子,大脑中的自我价值感区域,活跃度会逐渐下降。
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需求的粗暴否定,正在把他们“我想要”的观念,直接定义为“我不配”的负面标签。
第二:哭穷
我同事小满,每次发工资都会把大半的钱汇入妈妈账户,自己则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
有同事问小满孝顺的原因,小满笑得十分无奈:“妈妈抚养我长大成人太辛苦了,是我拖累了她。”
原来,小满的童年,都贯穿了妈妈的口头禅——“你要听话,为了供你上学,妈妈已经好多年没买过新衣服了。”

虽然从小到大,小满都很懂事,几乎从不向妈妈提格外的要求,但妈妈口中的“情感负债”,仍旧让他存在愧疚心理。
所以,参加工作后,小满很努力、很努力地“还债”给妈妈。
他对自己十分抠门,经常三餐都是一个馒头对付,部门同事聚餐,他更是像”躲债”,这也变相导致他人际关系紧张,晋升、提拔总是与他无缘。
第三:总让孩子将就
我有一个发小,永远都在过“将就”的生活,衣服破了洞,缝补一下又凑合穿了,实在穿不出门了,简单收拾留在家里当睡衣穿。
家里的碗缺了角,她舍不得扔,只要能凑合,她就能把日子将就下去。
发小曾在我面前,很骄傲地炫耀自己持家有道,但在她年幼女儿的眼中,妈妈是一个很邋遢的人。
因为,妈妈好像没穿过新衣服,也没有别人妈妈那样漂亮的包包。
这种“将就”的生活模式,无意识给孩子套上了“束手束脚”的枷锁,就好比明明把车开上了高速路,却一直踩着刹车一样,在孩子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
然而,真正的节俭教育,并不是给欲望上锁,而是教孩子成为智慧的理财师——知道什么时候该节约铜板,什么时候该投资未来。
以下三个大招,轻松化解我们在“节俭教育”这个家庭课堂的尴尬难题,家长们赶紧学起来吧!
1、需求区分:
合理化的区分孩子的消费需求,除了生活刚需之外,孩子还有发展与快乐的需求。
面对孩子提出不那么合理的要求时,与其冷硬说教,倒不如制定“激励制度”。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就有对应的积分表,孩子完成相应的任务,或是表现优秀,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他们可以用积分,兑换自己的心愿。
2、家庭财务透明化
与其向孩子哭穷,不妨向他坦白家里的经济状况,并邀请孩子一起做家庭财务的主理人。
在我们家里,就有一个透明的储存盒,每月开支如果有结余,就把留存的现金放进去。
大人、孩子都能看到“梦想基金”的增长变化,等到小目标完成,我就会带着孩子们去完成他们的心愿,或是周末的一顿大餐,或是寒、暑假说走就走的旅游。

3、家庭品质日: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不崇尚奢侈,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牺牲生活的品质。
像我们家,定期都有安排一次家庭品质日,带孩子去逛一逛商场,看看那些精致的摆件、进口的水果等,让他们去体验一下美好的事物。
【西红柿妈妈总结寄语】
身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并不是传达抠搜才能过好日子,而是让他们成为财富的主人。
既不要轻易陷于那些高消费的陷阱里,也不要抵触美好的事物。当我们握紧拳头,能熬得过生活的艰苦;当我们张开双手,也有拥抱美好事物的底气。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