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唐逸涵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菜单,在一次外国政府的高级接待中,产自浙西小城衢州的鱼子酱赫然在列。菜单上菜品名为“帝王蟹肉沙拉佐橘子酱配卡卢加皇后鱼子酱”,经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核实,菜名中音译为“卡卢加皇后鱼子酱”确为公司产品“Kaluga Queen Caviar”。

作为全球最大鱼子酱生产国,中国2024年产量达379.3吨,占全球52%,而创立于2003年的浙企鲟龙科技,贡献了全球35%的鱼子酱产量。这就意味着,每三罐鱼子酱,就有一罐产自浙江。
浙江这个没有鱼子酱产业历史积淀的“后起之秀”,何以逆袭改写全球产业版图?
故事的转折藏在上世纪末的行业变局中。那时,常年过度捕捞让野生鲟鱼资源濒临枯竭,全球所有鲟科鱼类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名录,野生鲟鱼贸易全面受限。而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鲟鱼养殖行业,恰好抓住了这次产业重构的机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建团队攻关规模化养殖,鲟龙科技董事长王斌便是其中一员,他带着技术成果,把产业落地的目光投向了浙江。
“落地浙江,首先看中的是好水。”王斌的话道出了关键。鲟鱼对水温极为敏感,生存温度需控制在0-28摄氏度。在规模养殖的第一年,团队就因水温调控不当,导致首批5万尾鲟鱼死亡近半。吸取惨痛教训后,团队重新选址,最终选定乌溪江。这里是钱江源之一,有一级地表水和广阔养殖空间,上游电站的库底流水更是天然“空调房”,盛夏水温也能稳定在22摄氏度。王斌团队还通过加深养殖网箱、优化水源调控等方式,将鲟鱼存活率提升至97%,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攻克生存难关后,王斌团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品质把控上。在鲟龙科技的养殖基地,俄罗斯鲟、达氏鳇及自主培育的“鲟龙1号”在流水中生长。加工环节更是严苛,取卵、分级、腌制等16道工序必须在低温环境中15分钟内完成,仅去杂一道工序就需师傅用镊子细细挑拣,确保每一粒鱼子酱的品质。
凭借过硬品质,浙产鱼子酱在国际舞台上成功突围。2011年的盲测评选中,鲟龙科技的“鲟龙1号”和施氏鲟鱼子酱力压俄、法、伊等国产品,斩获冠亚军。汉莎航空专程考察后再次盲选,中国鱼子酱仍稳居第一,最终成为其全球独家供应商,为中国鱼子酱撬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此后,浙西小城频频有外宾到访,就为了一探好味道的奥秘。鲟龙科技的鱼子酱依靠品质优良、价格公道等优势,迅速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面对国际市场汇率波动、政策变动等挑战,鲟龙科技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灵活应对,其产品不仅稳定供应欧美高端市场,还持续开拓新加坡、日本等亚洲新兴市场。产品远销46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国鱼子酱出口量的70%,频频成为高端宴席的餐桌常客。
尽管我国是鱼子酱生产大国,但国内鱼子酱市场仍处于待开发的蓝海。鲟龙科技打破传统局限,没有只盯着高净值人群,而是将客群延伸至新中产、年轻消费者及体验型用户,抓住年轻一代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强烈的尝鲜探索欲与稳定的复购潜力的特点,用“鱼子酱+X”的创新模式,推动消费场景从小众高端的精致餐饮转向日常多元化。
鲟龙科技陆续推出鱼子酱冰淇淋、鱼子酱巧克力等创意产品,把价格拉到亲民区间,让曾经少见的小众食材,慢慢融入酒店下午茶、婚宴,甚至成为家长愿意选择的儿童辅食。

从登上国际高级接待菜单,到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如今浙产鱼子酱已实现双向突破,一头链接高端奢侈品市场,一头走进大众日常生活,正慢慢打破“小众珍馐”的局限变得全民可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