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市场走的非常强,当然很大一部分是科技方向,这部分赚足了市场目光。
然后在这之下,以稀土、锑、锗、钨为代表的小金属板块集体走的也不错。中钢天源中钢天源、北方稀土等涨停。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题材炒作,而是一场由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所引发的、对稀缺战略资源价值的系统性重估。
特别是在目前市场资金主要在科技之下,小金属(稀土只是一部分,还有锑、锗、钨)这些能跑出来,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最开始直接,大家先看一下小金属是什么,主要就是跟年产量有关。
过去十年,大宗商品的两轮大行情,我们都经历过:
第一是2016年国内供给ce变化,那时候螺纹钢、煤炭翻倍;
第二是2020年美联储大放水,铜价冲上1万美元。
背后的逻辑很清晰:供给收缩 + 需求复苏 = 价格重估。
但这一轮小金属的上涨,逻辑完全不同。
它不是“复苏驱动”,也不是“货币驱动”,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 + 新质生产力双重变量叠加下的价值重估。
而锑、锗、钨、稀土,恰好是这场重估中最典型的资产。
2020年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的底层逻辑变了。
这意味着:资源不再只是商品,更是重要的工具。谁能掌握上游,谁或许就拥有产业链的主动权
很多人还在用“储量占比”来判断资源价值。
比如:“中国稀土储量只占全球40%,没那么稀缺。”
当现在这个模式已经不适用了。
因为对于周期品,目前真正的稀缺,不是地质意义上的“有多少”,而是“能不能拿到”。
举个例子:海外锑价40.72万元/吨,国内17万元/吨,差2.4倍。
为什么?因为海外买家知道:
我们是全球唯一能稳定提供高纯度氧化锑、锑合金的国家,但各种因素之下,他们是没办法买到。
于是只能通过第三国贸易商、长协、预付款等方式,成本自然被推高。
还是这句话,锑、锗、钨、稀土,恰好是这场重估中最典型的资产。
新能源汽车、光伏、商业航天、6G通信、人形机器人……这些代表未来的产业,无一不依赖特定小金属的物理特性:
卫星太阳能电池离不开锗;
高端数控机床和硬质合金刀具依赖钨;
电机、风机、机器人关节必须使用稀土永磁。
这些需求可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而是技术实现的物理前提。
一旦技术路线锁定,替代极难,需求刚性极强。
至于需求有多少?
商业航天预计,单星锗用量数百克,全球年发射量将破3000颗;
新能源车带动高性能钕铁硼需求,2025年仅中国就需稀土永磁超20万吨;
海外阻燃标准趋严,锑在电子、建材领域需求持续扩张。
供给几乎不动,需求快速爬坡——这是典型的价格起飞结构。
在全球产业链碎片化、技术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掌握稀缺上游资源和技术,或就站在未来科技发展有重要的位置。
所以对于小金属的价格重估,或许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持续深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