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中刘咏尧是刘若英的亲爷爷,曾违背蒋介石的意愿,拒绝将吴石立即处死,结果可想而知,遭到蒋介石的痛恨,家族蒙难,逐渐淡出权力中心,转而投身教育领域。有人曾评价刘咏尧,出身黄埔军校,能力出众,军事学识兼备,20几岁就授少将、36岁晋升中将,除了资历,他还出国深造过(美国西点军校、哥伦比亚大学),用一句“牛人”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

刘咏尧的自身魅力何止是年轻有为、更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既参与过北伐、抗战等实战,又深耕军事教育(曾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和国防政策制定,后期还涉足外交、学术领域,属于“能打仗、会办学、懂谋略”的多面性人才。而像刘咏尧这样的全能人才,在近代将领中尤为罕见,或许吴石能与之并肩,吴石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留学日本两校时均考第一,被称作“十二能人”,精通多国语言并能诗善画,最重要的是、他跟刘咏尧一样都能兼顾实战与军政要务。

刘咏尧、吴石有着长达24年的深厚情谊,还在军事才华上惺惺相惜,更是在多年共事里结下了过命的交情,你说这俩人的感情能不深吗?在审判吴石案时,刘咏尧的心情挣扎与悲愤、满是剧烈,还交织着对挚友的愧疚,而这份复杂情绪直至他晚年都未曾消散。刘咏尧在初审评议时,在手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宁负上意,不负天理”,意思简单明了,他在“君命”与“天理良知”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正是这笔神操作,彻底激怒蒋介石,他对刘咏尧的恨意达到顶峰。

蒋介石的内心活动是什么,刻意将吴石案定了“通共叛乱”的铁案,还亲批“从严、速审”,目的就是尽快处死吴石以震慑他人,可刘咏尧是怎么做的,他耗时三十七天核查卷宗证据,开始为吴石辩解,并言之凿凿的说吴石是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吴石抗战八载,曾运筹湘西战役歼敌数万,还参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关键战役,像这种做成贡献的人理应从轻量刑,其次吴石传递的多是战略部署类情报,并未直接造成国民党军队军事失利,在这他还特意说明,吴石传递情报的初衷是减少内战中的平民伤亡,并非为谋取私利,和单纯的叛国行为。

在蒋介石看来,刘咏尧这是公然违抗自己指令,并对他独裁权威毫无避讳的挑衅,难道他不知道吴石曾经做过的抗战贡献吗?其实内心比谁都明白,但他眼里就是容不得背叛者,内心满是“宁杀错不放过”的猜忌与狠厉,所以他一定要给吴石扣上“通共”的帽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维护他的权威政治舞台。刘咏尧一直主张、争取吴石轻判,这让蒋介石觉得再不铁腕处置,就等于公开示弱,独裁权威也会彻底崩塌,所以他不惜绕过司法程序下死刑密令,以此彰显自己的绝对掌控力和绝对话语权。

吴石死后,刘咏尧遭到了蒋介石的处罚,怒批三人审判不公,为罪犯说情,应即革职,后经顾祝同、周至柔等军中高层苦苦求情,蒋介石才松口,把革职改成记大过处分。原来不止刘咏尧一人为吴石开脱,还有两个,他们分别是蒋鼎文、韩德勤,他们三人都是蒋介石批准组成的吴石案特别军事法庭的审判人员,蒋鼎文担任审判长,资历深厚,曾手握数十万兵马,是民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却因吴石案被迫成了一位举足轻重的闲人。

韩德勤与吴石同为保定军校毕业生,算是吴石的学弟,经吴石案一事、触怒蒋介石,遭撤职留用且彻底失去实权,干脆直接退隐到台南乡下种甘蔗,后来即便旧部来访,只要谈及1950年这场审判,他就借故回避,终生不愿提及相关过往。 刘咏尧曾代理过国防部长要职,处于仕途上升期,不料经历吴石案,只因求情就被蒋介石针对,虽未重罚,但成了战略顾问,后来他转行投身教育和文化领域,彻底告别军政核心。1998年弥留之际,还特意将吴石案审判侧记手稿放在枕边,可见此事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晚年了还心系着两岸和平,他的一生都在历史浪潮中展现出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的一面,他就是著名歌手刘若英的亲爷爷。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