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人一说起叶酸,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孕妇吃的片,说是防胎儿畸形。
但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叶酸不是只有怀孕才用得上,它其实是每个人身体每天都要用的一个小分子,尤其对肾脏,它的作用远比想象的大。
北京大学有个团队盯着这个事研究了好几年,发现如果体内叶酸水平够了,肾脏受伤的风险会降低一大截,特别是那些有慢性疾病的人,更该吃点含叶酸的东西,可能就能帮肾脏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肾脏这一器官颇为安静,不似心脏跳动那般明显,亦不像胃肠,稍有疼痛便“闹腾”起来。
它像个勤快的清洁工,一天24小时给你过滤血液、排毒、控压、调水调盐。但一旦它累了,坏了,大多数人是感觉不到的。
有些人肾功能掉了一大半,连个症状都没有,只是尿少了点、浮肿多了点。可真要发展到肾衰竭,基本上就离透析不远了。
那问题是,叶酸怎么就跟肾有关系了?这还得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说起。
听着名字拗口,其实它就是身体里一个叫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物质太多了。
这个东西在正常人血里浓度应该很低,但很多人年纪大了、生活作息乱、吃得不好、肠胃吸收差,血里的同型半胱氨酸就慢慢堆上来了。
这个玩意坏就坏在它不容易被身体清走,而它一多,就开始刺激血管内皮、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尤其爱攻击肾脏里的毛细血管球。
有研究表明,Hcy水平每升高5μmol/L,慢性肾病的风险增加25%。而叶酸就是降它的“工具人”,靠着参与甲基化代谢把Hcy转化成对身体无害的物质。
如果身体里叶酸不够,那Hcy就像开闸的水,越积越多,最后堵死肾小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搞了一个大样本追踪实验,追了5000多人的数据,持续观察了7年,结果发现,那些长期摄入富含叶酸食物的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比低摄入组慢了35%。
而且尿蛋白水平也更稳定,说明叶酸不仅能防止肾功能恶化,还可能修复轻度受损的肾组织。
关键是,叶酸不能靠药补得太猛,食物来源才是更靠谱的,既安全又温和。
像红苋菜、黄花菜、黑豆、卷心菜,这些食物里的叶酸含量都不低,而且搭配起来吃,还能增强吸收。
红苋菜的叶酸含量在蔬菜中堪称名列前茅,可谓是蔬菜里的“冠军之一”。
而且它还富含钾、镁、膳食纤维,这对控制血压、保护肾脏微环境也有帮助。
钾能帮助钠排出,减轻肾脏负担;镁则是天然的血管扩张剂,让肾脏里的小血管保持弹性,防止“硬化”。
黄花菜为众多人所喜爱,常被用于炖汤,然而,许多人却并不知晓其叶酸含量亦颇为可观。
并且,其富含槲皮素,这种物质具备天然抗炎之效,能够削减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状况。
有研究用黄花菜提取物喂养实验鼠,结果发现肾组织的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了20%以上,对肾纤维化的标志蛋白也有抑制。
黑豆更厉害,不光叶酸高,蛋白质质量也好。每100克黑豆能提供约150微克的叶酸,而且它里面的花青素是肾脏的“天然抗氧化剂”。
中国农业大学曾经发表论文,黑豆提取液能有效减少高同型半胱氨酸模型小鼠的血清肌酐升高,同时抑制肾脏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
黑豆还有个好处就是“低升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特别友好,吃了不容易拉高血糖,也不会加重肾的代谢负担。
卷心菜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其实它的叶酸含量也不低,每100克卷心菜里大概有75微克叶酸。
而且它富含维生素C、K,还带有一种叫“硫代葡萄糖苷”的物质,这东西在体内能转化成异硫氰酸酯,是一种天然的解毒分子,有助于清除体内代谢垃圾。
对于肾脏而言,减少此类毒素的堆积,便意味着减轻其工作量。
更妙的是,这几种食材其实在春天都能轻松买到,价格也不贵,做法多样,不像什么保健品还得按疗程、吃得规矩。
红苋菜可以炒蒜蓉、做汤;黄花菜泡水炒鸡蛋;黑豆可以煮粥、炖汤、打豆浆;卷心菜凉拌、炒肉丝都行。
只要不加重油重盐,做得清淡点,长期吃,对肾脏是个不错的“温柔呵护”。
有人会说,吃这么点菜,真的能防住肾衰竭?
这不是夸大作用吗?其实道理就在于慢病得靠慢办法调。
肾衰竭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它是一个逐步沉默的过程,从蛋白尿、血肌酐升高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往往要好几年。
每一天吃的东西,就是给肾“添砖”还是“减负”的关键。
再一个容易忽略的点是,很多人身体里叶酸水平低了自己根本不知道。
不是只有贫血才叶酸低,长期应激、熬夜、爱喝酒、常吃外卖、高脂饮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苯妥英钠)的人,叶酸代谢都会出问题。
而且有些人天生基因就带有MTHFR突变,这类人叶酸利用效率天生就差,即使补得够,也吸收不好。
北大团队在研究中也发现,同样摄入量的叶酸,有些人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降得快,有些人基本没变化,这就是“个体差异”。
这也意味着,有些人哪怕表面看起来健康,体内其实已经处于“隐性缺叶酸”状态,肾脏早就在承受高Hcy的压力。
所以说,不是等肾病来了才想着调理,而是平时就得用吃饭的方式,把叶酸水平稳稳地维持在安全区间。
那问题来了,有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自己是不是可能缺叶酸?
可不可以不靠抽血、不靠做基因检测,就通过一些身体表现或饮食习惯,初步判断自己需不需要多吃点含叶酸的食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精准营养与疾病防控的专家共识[J].营养学报,2024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