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早餐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多是 “补充能量的第一餐”,却很少有人关注 “什么时候吃”“吃什么” 背后的健康逻辑。它不只是 “填饱肚子” 那么简单,更是调节人体生物钟、维持代谢稳定、预防慢性疾病的关键环节。
那么,不吃早餐或晚吃早餐,具体会对不同人群造成哪些影响?一天中哪个时间段吃早餐最符合人体节律?怎样的早餐搭配才能真正发挥健康价值?
不吃早餐与晚吃早餐均有害健康
当前,国内外营养学界已形成共识:早餐是全天最重要的一餐。
对儿童与青少年而言,早餐好比为大脑 “补充能量”,对其身体健康、认知能力及学业表现均有显著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规律食用早餐的儿童,维生素 A、维生素 C、钙、铁、镁等微量营养素摄入更充足,超重与肥胖风险更低,日常活动量更大,在体育课的跳绳、跑步等项目中,成绩普遍优于空腹参与的同学。
在针对成年人的研究中,“吃早餐是否影响体重”“与慢性疾病是否相关” 是核心关注方向。
研究发现,不吃早餐并非意味着减少热量摄入:省略早餐的人群,身体会分泌更多 “饥饿激素”,导致午餐时面对高油高糖食物更易失控,零食摄入量也可能增加,最终造成全天总热量摄入超标。不仅如此,长时间饥饿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反而更容易囤积脂肪。

一项关于早餐习惯与体重变化的分析显示,在纳入的 9 项研究中,有 8 项均表明:不吃早餐的人,超重、肥胖风险及体重增长风险显著更高。另有研究发现,不吃早餐还与血糖异常、心血管疾病,甚至胃肠道癌症的发病风险上升存在一定关联。
为何不吃早餐会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国内近期一项涵盖 7 万余人的跟踪调查给出了线索:长期不吃早餐的人群,体内低级别炎症标志物 C 反应蛋白水平更高,这种持续的低炎症状态如同用小火 “慢煮” 血管与器官,可能正是不吃早餐与多种慢性病、肿瘤产生关联的潜在原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给出了明确的 “时间建议”:早餐应在 6:30 至 8:30 之间完成,与午餐的间隔以 4 至 6 小时为宜;同时建议在起床后的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进食,这一时间段更契合人体昼夜节律,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并激活全天新陈代谢。
早餐吃什么?
一份营养合格的早餐,需要涵盖四大类关键食材,且每种食材的摄入量需有明确参考,才能既满足能量需求,又避免过量摄入。

具体来看,早餐搭配需至少包含以下几类:
1 种谷薯类主食:作为优质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可为身体提供上午活动所需的基础能量,比如全麦面包、杂粮粥、红薯、玉米等。
2 种膳食纤维来源:通过蔬菜和水果获取,蔬菜建议全天摄入 3 至 5 种,水果 1 至 2 种即可,早餐可各选一种,比如搭配小番茄与苹果,或菠菜与香蕉,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
3 种优质蛋白选择:包括鸡鸭鱼肉等肉类、鸡蛋及其制品(如鸡蛋羹、水煮蛋),以及牛奶、豆浆等饮品,可采用 “干湿搭配” 的方式,比如鸡蛋配牛奶,或鸡胸肉配豆浆,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适量坚果:作为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 的优质来源,能为早餐营养 “加码”,但无需过多,少量添加即可。
除了食材搭配,早餐的食用分量也需把控,避免因过量增加肥胖风险。正如龚雄辉所指出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22)》建议,健康成人的早餐热量应占全天总热量的 25% 至 30%,具体控制在 400 至 500 大卡之间。
这个热量和分量标准,可用 “一手掌握”的简单方法来估算:1 拳头大小的主食、半掌心大小的肉类、1 捧绿叶蔬菜(或 1 拳根茎类蔬菜)、1 拳头大小的水果,再搭配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坚果则只需 1 拇指大小的量即可。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微信、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科普、生命时报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