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整理手机相册,手指划过一张五年前的聚会合影。
照片里几个人挤在一起笑,有人搭着肩膀,有人比着剪刀手,那时我们经常聊到深夜,约着周末去玩。
可现在再看,群聊早已沉底,过年时我试着在群里发了句祝福,只有两个人回复了 “同乐”。
小时候总以为 “断交” 是件轰轰烈烈的事,是吵得面红耳赤后的拉黑,是攒够失望后的转身。
可越长大越发现,成年人的告别大多悄无声息的。
不是突然断了联系,而是聊天从 “秒回” 变成 “已读不回”,从 “下次一定聚” 变成 “有空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从彼此的生活里淡去,像被风吹散的云,没留下一点痕迹。

青年时的苏轼,与妻子王弗是灵魂相依的伴侣。
王弗不仅温柔贤淑,更能在他与人论事时 “从旁听察,有不当者,辄以语之”。
王弗是他仕途与生活中最可靠的知己。
两人相伴十二载,寻常日子里也不乏诗意与浪漫。
可命运无常,在苏轼三十岁那年,王弗撒手人寰,留下他独自面对往后岁月。
十年后,已至中年的苏轼在密州的寒夜里梦回故乡,看到王弗仍在小轩窗下梳妆。
醒来唯有泪千行,于是写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的千古绝唱。
那份刻骨铭心的陪伴,终究停在了时光的某一站,留给苏轼的是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兄弟苏辙是另一段贯穿其一生却聚少离多的羁绊。
两人自幼一同苦读、同登科第,这份手足情在风雨飘摇的仕途里愈发珍贵。
可自出仕后,他们便被命运的洪流推向不同方向:
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苏辙为救兄长自请降职;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苏辙也遭流放雷州,兄弟俩始终难相见。
那一年中秋,苏轼已七年未见苏辙,望着天上圆月,只能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渴望团圆,却终要接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的真相。
即便情谊深厚如手足,也只能在各自的路途上相互惦念。
苏轼的一生,还有很多朋友:与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与黄庭坚以诗唱和,与秦观亦师亦友。
这些情谊的结局是:佛印早逝,黄庭坚遭贬,秦观客死他乡。
到了晚年,当苏轼从海南北归时,身边的旧友已所剩无几。
那些曾经陪伴他走过一程的人,都成了旅途上的风景,而最后的路,终究要独自走完。
走着走着,身边的人就换了一批又一批。
我们年轻时约定“每年都要聚一次”,可后来才发现,升学、工作、定居,随便一个选择,就能把人推向不同的方向。
我们总以为 “来日方长”,总觉得 “以后有的是机会”,可现实是,人生没有那么多 “下次”。
就像车站里的送别,你以为只是暂时的分开,却不知道那转身的瞬间,可能就是最后一面。
不是彼此冷漠,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没人能陪你从起点走到终点。

二十多岁时,李白在湖北安陆结识孟浩然。
彼时孟浩然已名满天下,却对这个年轻的后辈格外赏识。
李白也对这位年长十二岁的兄长敬佩有加,写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的诗句。
两人一起泛舟江上,谈诗论道,约定日后常聚。
直到开元十八年三月,孟浩然要去广陵赴任。
李白特意从外地赶去江夏送别,在黄鹤楼下摆酒饯行。
看着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消失在长江尽头,李白写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抹远去的帆影,成了两人情谊的最后注脚。
他们曾约定 “他日再相逢”,可翻遍史料,再也找不到两人重逢的记载。
有人说孟浩然后来忙于政务,有人说李白四处漂泊,终究是没能再遇。
去年班长特意建了个微信群,把分散各地的同学都拉了进来。
刚建群时大家非常热闹,有人晒娃,有人聊工作,有人回忆上学时的趣事,还有人提议尽快组织线下聚会。
可没过多久,群里的消息就渐渐少了。先是每天几条,后来变成几天一条,最后彻底沉寂下来。
有人私下吐槽:“明明是老同学,可聊起天来却像陌生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其实不是大家刻意疏远,而是距离和时间,早已悄悄改变了一切。
当初分开时说得好好的 “常联系”,可后来才发现,跨市的距离,就能让见面变得奢侈。
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也未必能常常见面。
有人说:“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想见还不是随时能见面?”
可现实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身不由己。
工作要加班,孩子要照顾,父母要陪伴,留给朋友的时间,早已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再好的情谊,也经不起长久的不联系。
长久不联系,你不懂他如今的烦恼,他不知你当下的欢喜,话题只能停在 “想当年”。
陌生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强:想发消息怕打扰,想见面怕尴尬,对话框点开又关掉。
一扇长期不打开的门,门缝里会慢慢积满灰尘,再想推开,早已没了当初的轻松。

李白与高适曾是惺惺相惜的挚友。
那时两人都困于人生低谷: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心情郁结;高适无处施展才华隐居梁宋,躬耕自给。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梁宋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境遇,让他们很快敞开心扉。
他们一起漫游梁宋大地,寻访古战场遗迹,在月下对饮,聊人生理想,也吐槽命运的不公。
高适佩服李白的诗才与洒脱,李白欣赏高适的沉稳与抱负,两人甚至约定,若日后有人得志,定要相互扶持。
李白还曾在诗中记录这段时光,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份情谊的珍视。
那时的他们,都在低谷中徘徊,人生方向看似一致,都渴望能有机会施展才华。
可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写了两人的命运轨迹。
高适抓住机会,投身军旅,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一步步得到重用,从幕僚逐渐晋升为节度使,仕途一片大好。
而李白则在混乱中加入永王幕府,本想借此实现抱负,却没想到永王起兵叛乱,他也因此被牵连,沦为待罪的囚犯。
身陷困境的李白,第一时间想到了昔日挚友高适。
他写诗寄信给高适,希望对方能念及旧情,出手相助,为自己洗刷冤屈。
可信寄出后,却如石沉大海,高适始终没有任何回应。
有人说高适冷漠,有人说他忘恩负义。
可是,一个是维护朝廷法纪的官员,一个是涉叛的囚犯,立场的对立,他无法也不能回应。
那次求助无果后,两人便彻底断了联系。
李白后来虽被赦免,却也心灰意冷,继续漂泊;高适则在仕途上稳步前行,忙于政务军务。
曾经的挚友,终究因为人生道路的不同,走向了彻底的分道扬镳。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
曾经一起熬夜刷题的同学,后来有的成了企业高管,有的成了普通职员。
曾经一起畅想未来的朋友,后来有的追求安稳,有的向往自由。
不同的生活轨迹,不同的人生选择,会让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少,三观越来越远。
我们听不懂对方的烦恼,也无法理解对方的选择,聊天逐渐变成了 “尬聊”,也就自然逐渐疏远。
现在我们偶尔刷到彼此的朋友圈,也只是点个赞,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热络。
不是我们不想维系,而是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生活圈子、关注重点早已天差地别,慢慢就没了交集。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不是情谊不够深,而是当两个人的路走得不一样了,自然渐行渐远。
这不是谁的错,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人生节奏前行,终究要在某个路口,挥手告别。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遇到很多人。
有的人陪你走过青春,有的人陪你度过低谷,有的人陪你分享喜悦。
他们的出现,都曾给过我们温暖和力量,这就足够了。至于能不能走到最后,其实没那么重要。
就像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过痕迹的熟人,即便最后断了联系,也不必遗憾,不必抱怨。
因为他们曾陪我们走过一段路,曾给我们带来过快乐和感动,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接受离别,不是对情谊的背叛,而是对人生的成全。
往后余生,不必执着于留住每一个人,不必纠结于每一段关系。
珍惜当下拥有的,感恩曾经相遇的,就是对人生最好的态度。
毕竟,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旅程。
那些曾经的熟人,那些逝去的情谊,都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而我们,还要带着这些回忆,继续往前走,去遇见更多的人,去经历更多的事,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end】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