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稀土核心技术,我们也让美西方尝尝“卡脖子”的滋味

邱 林

从“稀土大国”到“规则引领者”,此间,中国再一次出手,不仅是对稀土这个关键资源的技术主权捍卫,更是对全球治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

10月9日,商务部公布《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平静的国际局势中激起千层浪花。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政策调整,而是一场中国精心布局的战略反击,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打出的一张王牌。

《决定》指出,从稀土开采到冶炼分离,从金属冶炼到磁材制造,再到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技术,未经许可一律不得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出口非管制项目,只要明知其可能用于境外稀土活动,也必须提前申请许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决定》选择的时间点也颇有深意。当前全球正经历新能源革命和数字化转型,对稀土材料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中国选择此时强化技术保护,既是对国家利益的捍卫,也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积极应对。

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尤其是重稀土的加工占比达99.9%,稀土分离超100道工序、技术复杂度极高。不仅覆盖核心技术,还把生产线的装配、调试、维护技术纳入,意味着即便其他国家拿到稀土矿,没有中国技术很难建起合格的稀土加工厂。

现在高端制造产业当中,不管是芯片还是火箭,都离不开稀土的应用,而其它国家的稀土加工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提纯技术上,中国基本上就是在这方面实现垄断了,这就是中国敢卡美西方国家脖子的底气。

再说,现代高端武器装备离不开高性能稀土材料。每架F-35战机需要约417公斤稀土材料,其发动机隔热涂层、雷达系统都离不开特定稀土元素。美国各军种对中国关键矿物的平均依赖度高达77.7%,供应链的任何波动都可能直接冲击其先进武器的生产进度与成本。

这些年,美国、日本、欧盟想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试图搞自己的稀土加工体系,但进展缓慢。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中国数十年积累的工艺技术和产业生态。日本囤积了大量稀土却无法有效利用,美国重启了矿山却难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为打破中国稀土垄断而生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是美国通过公私一起发力的秘密武器,企图推进美国本土稀土产能。如今中国对技术出口严格管制,DFC扶持的项目即便能开采稀土矿,也会因缺冶核心技术,只能停留在低附加值挖矿阶段,而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完全卡壳,本质上还是得依赖中国的技术与产能。

虽然美国为第二大稀土开采国,但将稀土矿转化为高性能材料的冶炼、分离技术是其致命短板。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数十年技术积累、应对严峻环保挑战,绝非短期投入所能弥补。有分析认为,美国在重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落后中国约20年。

长期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高端芯片等高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严厉出口管制。此次中国在自身占据绝对优势的稀土技术领域采取对等措施,改变了以往“你卡我芯片,我供你稀土”的不对等局面,展示了以优势产业进行非对称反击的战略智慧。现在,通过技术管制,可以倒逼国内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下游磁材等领域延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优势,最终掌握产品的定价权和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导权。

虽然中国企业掌握了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和关键技术,但长期面临“资源出口→加工增值外流”的困境。现在,中国可将高附加值环节(如高性能磁材制造)留在国内,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国外厂家只有和我们合作,才能获得稳定的配额。

中国的稀土技术管制,直击西方产业链最薄弱环节,使其面临“有矿无技术”的窘境,限制其向产业链高价值端攀升的能力。将深刻重塑全球产业竞争规则。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不再仅仅是谁拥有更多矿山,而是谁掌握从矿石到高性能产品的核心转化技术。中国此举正推动世界从“资源争夺”转向“技术掌控”的更高维度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科技   稀土   滋味   中国   技术   美国   管制   产业链   全球   加工   产业   产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