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8时,西安市雁塔区育才路上,洛味源·洛南豆腐菜馆里,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
“来一碗热豆腐。”“我点一份麻婆海参豆腐。”食客们品尝着店内以豆腐为核心食材的各种招牌菜,赞不绝口。
这些豆腐,正是凌晨从100公里外的商洛市搭乘冷链车来到西安。“现在车好路畅,豆腐加工好运到西安,全程仅需一个多小时。”店主张瑜笑着说,车厢里满载的不仅是新鲜豆腐,更是两地融合发展结出的甜蜜果实。
近年来,两市融合协同发展正从夯基垒台向整体成势迈进,两座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山水相连的城市,在优势产业互补共建、科技创新互联共研、文化旅游互通共荣、经贸合作互利共赢、民生福祉互惠共享、干部人才互动共进上同向发力,共同打造互学共赢、区域合作样板,唱响协同发展的“双城记”。
交通互联动脉流通
9月8日,由西成客专陕西公司建设、中铁四局施工的西十高铁全线铺轨正式启动。
在西安工作的商洛姑娘李珂看到消息后激动地说:“现在从西安回商洛老家,坐大巴车得花将近两个小时,遇上堵车就更没谱了。新闻上说西十高铁明年就要通了,预计30分钟就能到达,周末回家看父母可太方便了。”
今年以来,西十、西渝两条连接我市和西安的高铁频频刷新进度条。8月30日,西渝高铁西康段(原西康高铁)镇安西10KV配电所一次送电成功。7月26日,天竺山一号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西十高铁陕西段全线所有隧道全部贯通。
这两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建成后,西安和商洛的时空距离将被彻底重塑。不仅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动脉,更是推动西商融合的“黄金走廊”。
商洛的发展得益于交通的持续改善,得益于重大项目的有力带动。今年以来,我市狠抓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力迎接高铁时代。
走进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的高铁生态科创栖谷(高铁新城)项目施工现场,180米长的预制箱梁横卧沟壑,工人正紧张地进行焊接、湿接头处理、横隔板安装等关键工序,项目建设已进入上部结构施工的关键阶段。
“高铁一路总长1.8公里,其核心工程是一座长达660米的跨沟桥梁,是连接西十高铁商洛西站与市区的重要通道。”陕西建工集团商洛高铁一路项目经理申杨向记者介绍,作为高铁新城交通网络的“主动脉”,高铁一路的建设进度直接关系到后续各项配套功能的落地。目前,该线路的桥梁下部结构已全部完工,路基土石方开挖、平整等基础作业也基本完成,为后续的箱梁架设、路面铺设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铁生态科创栖谷(高铁新城)的建设,对于商洛城市发展而言,其意义远不止于交通配套的完善。为全力迎接高铁时代,我市同步做好思想上、产业上、环境上的准备,全面提升承载能力、供给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洛卢高速预计年底前建成通车,澄商高速洛南至华阴段、丹宁高速镇安至宁陕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截至9月1日,西十、西康高铁商洛境内27座181.5公里隧道全部贯通,34座10.9公里桥梁和全线路基工程全部完成,6个高铁站场及其地方配套设施建设按计划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15.1亿元,两条高铁总体形象进度分别为92%、89%,为2026年按期通车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高铁生态科创栖谷(高铁新城)项目建设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根据规划,整个项目将于2026年3月底前全部建成投用。
“届时,西十高铁商洛西站的交通辐射能力将得到全面释放,‘站城联动’效应将充分显现。”商洛市高铁康养新城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甘凤斌满怀信心地说,“高铁通车后将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更为西商融合协同发展带来质的跃升,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借智借力向“西”而行
9月5日,走进丹凤县中天禹辰高端无人机组装车间,技术员在检测成品无人机。短短5年时间,中天禹辰依托西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已形成78%营收占比的核心技术专利群。
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祥勇说:“2020年5月,我们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引进的这个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项目,实施落地转化以后。公司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在超高分实景三维以及目标识别领域,形成了多项技术成果专利。”
位于洛南县的西部鑫兴稀贵金属有限公司是我市钼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去年,该公司借力西安高校研发力量,开工建设钼铼及稀贵金属产业园项目,使传统钼矿冶炼迈入绿色智造新阶段。
西部鑫兴稀贵金属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周清说:“在西商融合协作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先后组建‘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成立钼铼材料研究中心,成功攻克免焙烧无废气排放全湿法冶炼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火法冶炼工艺,实现了从钼矿石粗放式利用到钼产品深加工的迭代升级。”
面对创新要素分散、科创资源匮乏的瓶颈制约,我市坚持向“西”而行、借智借力,把西商融合作为融通创新的首要战略,积极承接西安区域科创中心的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借助西安的优质创新资源,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在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的实践中,稳步提高商洛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西商两地科技管理部门每年商定一批合作事项,相继促成商洛97家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落地转化科技成果47项,注册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家,推动“西安孵化、商洛转化,西安研发、商洛制造”。
在秦创原商洛市飞地孵化器的实验室里,陕西正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调试新的储能设备。“入驻这里三年,我们从一个小团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这离不开西安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公司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合作单位名单介绍,“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了联合实验室,80%的研发成果都能在商洛实现转化。”在西商融合的浪潮中,像正太能源这样的企业正乘着协同发展的东风快速成长。
在中医药产业领域,西商融合的成果同样显著。陕西盘龙药业作为商洛的龙头企业,与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医院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我们联合打造的中医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成熟度。”公司研发总监孟建国介绍道。
截至8月底,我市已有约百家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家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超20支。
这种“借梯登高”的发展模式,让我市新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文旅融合共绘图景
暑假期间,棣花古镇人头攒动,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文文正带着孩子体验非遗剪纸。
“我们沿着沪陕高速一路自驾到这里的,商洛空气好、有特色,比在市区里挤着舒服多了。”张文文的感受道出了许多西安游客的心声。
据了解,暑假期间,商洛全市接待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约三成,其中西安游客占比超过60%。
今年以来,商洛市依托秦岭生态资源禀赋,深度参与2025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及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通过专题推介、展位展示等方式集中呈现商洛文旅魅力。在西安大唐西市举办“把商洛唱给你听”(西安站)文旅盛会,以旅游歌曲、商洛花鼓、静板书、渔鼓等非遗展演为桥梁,深化两地文化互动,塑造“西商文旅共同体”形象。
在“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出了391项特色文旅活动,形成了核心景区与乡村旅游“双引擎”驱动的格局。
“大美秦岭·西商文旅双城卡”景区覆盖范围从40多家扩容至90多家,实现跨区域资源深度整合。通过“畅游西安”与“畅游商洛”小程序打通购买、预约功能,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及网络直播推广,成为西商两地居民共享文旅福利的“金名片”。截至8月底,累计销售文旅双城卡6万多张,有效促进文旅消费增长。
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不仅带来了游客数量的增长,更推动了旅游品质的提升。洛南音乐小镇通过快闪巡游、民谣歌会等活动,带动景区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52%;棣花古镇推出主题活动,假期人流量持续处于高位;山阳天竺山景区融合古风表演,入园游客数量峰值频频刷新。这些创新举措让商洛的文旅产品更加丰富多元,满足了不同客群的需求。
“我们与西安的2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组织客源,我市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了互利共赢。”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来,商洛接待的团队游客中,来自西安的占比持续提升,西安游客对商洛的各项服务也表示满意。
暑假期间,丹凤红酒、柞水木耳、洛南豆腐等农特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在商州北宽坪、洛南北斗村等美丽乡村集群,接待量同比激增120%,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这种“旅游+农业+文创”的融合发展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7月下旬,我市印发《西商融合协同发展2025年重点合作事项清单》,围绕强化“十五五”规划衔接、提升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推进产业和园区协同创新发展等7个方面作了具体安排,在市发展改革委的牵头下,38项具体事项正在有序推进、走深走实,持续深化两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交通动脉的贯通到产业创新的突破,从文旅融合的深化到民生福祉的提升,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成果丰硕,正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未来前景更加可期。
商洛将提升西商融合协同发展质效,共建更高水平的西商同城化生活圈、生产圈、生态圈,发挥商洛地处陕西面向东南开放大通道的区位优势,持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实现区域间要素互动、功能互补、发展互促,奋力谱写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新篇章。
记者 党率航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