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古老遗迹
如同一部部无言的史书
记录着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篇章
对于广州这座千年古城而言
位于北京路374号的
南越国宫署遗址
无疑是必访之地
它不仅承载着
岭南地区数千年的历史记忆
更见证了广州
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
南越国的崛起与辉煌
秦末天下大乱,南海郡尉赵佗趁势兼并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并在国都番禺城(今广州市越秀区)大兴土木,修建王宫御苑。自此,广州开始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作为岭南地区第一个完整的封建政权,南越国在赵佗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他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从百越征战、刀耕火种的氏族社会平稳过渡到农耕文明时代。同时,赵佗也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入岭南,开启了岭南文明的辉煌篇章。
赵佗雕像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攻灭南越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度,历经93年的兴衰更替,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揭开南越国的神秘面纱
1983年,考古人员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了南越文王墓,然而南越国宫苑究竟在何处,一直困扰着考古人员。
1995年,中山四路一建筑工地,工人施工时发现大量古代陶瓷残片,其中几块瓦当上刻有“万岁”二字,施工随即被暂停。
“万岁”瓦当
在后来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清理出一座大型石构水池的一角,并探明水池面积约4000平方米,池底用砂岩石板呈冰裂纹铺砌,砌法精巧,池壁发现“蕃”字石刻及八棱石柱、石栏杆等建筑构件,经文物专家组论证,确认该石构水池为南越国宫苑重要遗迹。
池壁“蕃”字石刻
曲流石渠
1997年,考古人员在石构水池南边发掘出一段长达180米的曲流石渠遗迹。石渠高低起伏,自北向南延伸,接着曲折向东通往一座弯月形水池。水池上原本筑有水榭,如今仅剩下八棱石柱。池内堆积着大量的龟鳖残骸,层层叠叠,厚度达到0.5米。此石渠与1995年发掘的石构水池通过导水木质暗槽相连,两者组成了南越国御苑的园林水景,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宫苑实例。
曲流石渠
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两千年前“曲水流觞”的园林风情扑面而来。小桥下流水潺潺,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龟鳖在其间悠然爬行。
弯月形水池
石质水闸
宫殿与廊道遗迹
2000年之后,考古人员在御花园西边陆续发掘出南越国的一号宫殿、一号廊道,五代南汉国宫殿和苑池等重要遗迹,总发掘面积1.6万平方米,清理出从秦汉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遗迹4800处,出土各类文物42000件,陶瓷片23000筐,砖石构件数万件。
南越国一号宫殿及廊道(模拟展示)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一块方砖堪称惊艳。它边长95厘米、厚15厘米,重达150千克,而这不过是南越王宫中一块普通的地砖。此外,青釉万岁瓦当、熊头装饰的踏跺、卵石散水等建筑元素,无不彰显着当年南越王宫的宏伟。
巨型地砖
熊头踏跺
岭南第一简
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内,还有一个神奇的现象:这里集中发掘出了500多口不同朝代的水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水井博物馆”。
不同朝代的水井
这些水井中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宫殿南部的一口渗水井中,发现了100多片极其珍贵的木简。
经专家鉴定,这些木简应该是赵佗统治期间南越王宫的纪实文书,其内容涵盖宫室、职官、地理、法律以及风俗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南越国历史的认识。
它们的发现改写了广东无简牍出土的历史,其年代比《史记》成书还要早,因此被誉为“岭南第一简”。
岭南第一简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和持续繁荣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古代广州城市布局和发展脉络,探索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模式,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工艺史、园林史等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1996年,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名单。2021年,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南越国宫署遗址
如今
南越国宫苑遗址已成为
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宫展区
是人们读懂广州
感受人文湾区的重要文化窗口
图文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