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志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书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本文字数:5129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大家普遍熟悉的美国两党政治是“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角逐。两党在经济社会政策和政治基础方面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通常来说,民主党更倾向对经济进行干预并采取更加全面的公共财政政策,共和党则更倾向于放松市场管制和削减财政支出。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奥巴马积极推进建立全民医保计划和加强对金融市场实施管制,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2016年共和党人特朗普当选后,在任职期间大面积放弃奥巴马实施的全年医保计划,并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由此可见两党在政策主张方面的差异。
“民主党”与“共和党”对立的局面并非历来就有。这一局面大致是在19世纪5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而在此之前的60多年中,美国经历了所谓的“第一政党体系”(First Party System)和“第二政党体系”(Second Party System)。在每一个政党体系下都有两个主要的政党进行竞争。第一政党体系是“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之间的竞争(大致时间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20年代);第二政党体系是“辉格党”与“民主党”之间的竞争(大致时间是19世纪2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因此,“民主党”与“共和党”相互角逐的体系也可被称为第三政党体系(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
不同政党由于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利分割、关税政策、金融政策甚至基础设施建设等核心议题方面都存在对立。其中,关税政策是各政党政策差异和斗争的主要体现。
本节主要总结美国早期(19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政党体系的演进过程。
一、第一政党体系(18世纪90年代-19世纪20年代):“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
1776年美国独立后面临着一系列核心挑战,包括如何从一个松散的农业殖民地联盟转变为统一的现代国家?这一进程中,“经济发展道路选择” 成为政党分化的核心驱动力。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分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应优先发展工业还是维持农业主导?
2、联邦政府是否有权干预经济活动,这实际上是牵涉到联邦和州之间的权力之争?
美国建国初期,围绕“联邦政府是否应积极主导经济发展”,形成了两大对立政党,核心分歧集中在“国家财政体系”和“经济干预权限”上。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89年担任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为代表的联邦党与以托马斯・杰斐逊(1789年担任美国首任国务卿,1801年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形成了第一次政党对立。[1]
简单概括,这场分歧的本质是联邦党人支持的“联邦集权模式”与“共和民主党”人支持的“州权分散模式”的较量。

图1、联邦党人和共和民主党人代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
资料来源:互联网
1、联邦党的经济政策:汉密尔顿的“美国工业化蓝图”
联邦党的核心支持者是东北部商人、金融家和制造业者。该党核心政策主张集中体现在华盛顿政府时期担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在1790-1791年提交的《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和《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目标是将美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商业强国。
(1)公共信用与联邦债务政策。汉密尔顿主张由“联邦承担各州独立战争债务”,并发行新的联邦债券替换旧债。这一政策看似是财政问题,实则是强化联邦权威的战略。通过让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债权人成为联邦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增强其对联邦的认同。“民主共和党”则批评这会为金融精英创造投机机会。
(2)国家银行与金融体系。汉密尔顿认为,国家银行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1791年联邦党推动成立“第一美国银行”(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有效期20年。联邦政府持有该银行20%的股份。该银行有权发行全国统一纸币、监管州(地方)银行、处理联邦财政事务。但民主共和党将其视为“东部金融寡头的工具”,批评银行垄断金融权力后可能形成对民众经济自由的控制。
(3)关税与工业保护。联邦党主张通过高关税保护北方新兴制造业,通过“进口替代” 实现工业化,摆脱对欧洲工业品的依赖。《1789年关税法案》将平均税率设为5%,到1792年关税逐渐提升至12.5%。
2、民主共和党的经济政策:杰斐逊的“农业共和国理想”
民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西部边疆农民和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核心主张是 “限制联邦权力,维护农业主导的经济秩序”。该党反对联邦党推动的工业化,认为这会催生城市贫困和阶级分化,而农业社会才是“共和美德”的基石。
(1)反对国家银行与金融业集中。杰斐逊派认为,第一美国银行的股东多为东北部商人,其通过信贷分配权偏袒工业资本,挤压农民贷款空间。1811年第一美国银行特许经营权到期时,民主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否决续期,导致银行解散。这一决策引发短期金融混乱,最终迫使1816年第二美国银行成立(但民主共和党始终视其为“必要之恶”)。
(2)低关税与自由贸易。南方经济依赖棉花、烟草出口,高关税会导致欧洲报复性提高农产品进口税,同时推高南方所需工业品的进口成本。民主共和党因此坚决主张低关税,坚持“关税仅用于筹集财政收入,不能用于保护工业”的原则。
简单说,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分歧,是“内生型工业化”与“外向型农业化”的路线之争。联邦党试图通过联邦干预鼓励自主发展工业体系,而民主共和党则主张依托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分工。这种分歧体现的是不同区域利益诉求。

表1、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主要的政策差异
二、“第二政党体系”(约19世纪30年代-19世纪50年代):辉格党和民主党
1800年杰斐逊赢得总统选举,开启民主共和党长期执政(1800–1824 年)局面,联邦党从此沦为国会少数派,丧失了通过政权巩固影响力的机会。在此之后,联邦党逐渐消亡,民主共和党成为“一党独大” 的政治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交通革新、商业扩张、工业萌芽),美国社会分化出不同利益群体 —— 西部拓荒者(小农民)、南方种植园主、东北部商人与工人的诉求日益冲突。同时,白人男性普选权的扩大(各州陆续废除财产限制)让政治参与从精英阶层扩展到普通民众,旧的 “绅士政治” 难以维系。
1824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共和党”内部的4名候选人(包括安德鲁・杰克逊、约翰・昆西・亚当斯等)角逐,最终亚当斯通过“腐败交易”当选,引发竞争对手杰克逊支持者的强烈不满。[2]这场争议直接推动了民主共和党分裂。一方成为以安德鲁・杰克逊为核心的民主党,另一方是反对杰克逊的联合势力——辉格党(Whig Party)[3]。两党的分歧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美国发展道路的根本争论。1828年,杰克逊以“平民总统”形象首次当选,其“杰克逊式民主”主张扩大白人男性选民权(逐步废除财产限制)、削弱精英阶层对政府的控制,引发了传统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弹。
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剧烈的社会经济转型:(1)西部领土扩张催生了大量农民与边疆居民,(2)东北部工商业快速发展,(3)南部依赖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持续巩固。不同群体对联邦政府的角色期待产生严重分歧。

表2、19世纪30年代美国各阶层的利益分歧
亨利・克莱曾多次担任众议院议长,是辉格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体系”的主要倡导者;安德鲁・杰克逊为美国第7届总统(1829年-1837年),是早期民主党的主要代表。

图2、辉格党和民主党代表(亨利・克莱和安德鲁・杰克逊)
资料来源:互联网
1、民主党的经济政策:平民导向的“有限政府经济”
(1)反对联邦干预经济。继承民主共和党的“州权至上”原则,认为联邦不应干预市场,反对设立第二美国银行(1816年成立,民主党视其为“东部金融寡头的工具”)。安德鲁・杰克逊总统1832年否决其特许经营权续期,导致银行解散)。
(2)主张低关税与自由贸易。南方经济依赖棉花出口,坚决反对高关税,主张低关税以维持与欧洲的自由贸易。
(3)反对辉格党提出的“美国体系”及夸州基础设施建设,认为公路、运河等基础设施应由各州或私人投资,联邦投资会扩大联邦权力,且可能通过税收转嫁成本给农民。
2、辉格党(Whig Party):“美国体系”下的“联邦主导发展”
(1)辉格党主张联邦要积极推动经济整合,亨利・克莱提出“美国体系”,主张通过三大支柱实现工业化,包括恢复国家银行,以稳定货币供给,为工商业提供信贷;高关税保护本土工业;联邦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运河、国家公路,打通东部工业与西部农业市场。
(2)支持统一市场与商业扩张,联邦应打破州际贸易壁垒,通过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整合全国市场,让北方工业与西部农业形成互补,认为西部向东部出售粮食,东部向西部出售工业品。

表3、民主党和辉格党主要的政策差异
第二政党体系与第一政党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群众性”与“竞争性”—— 政党不再是少数精英的工具,而是动员全民参与的政治机器。随着普选权扩大,选民投票率从1824年的约26%飙升至1840年的80%以上。第二政党体系后来在19世纪50年代因奴隶制危机瓦解(辉格党分裂,共和党崛起),但其影响深远,奠定了两党制传统。第二政党体系是美国从“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转型的关键阶段。
三、第二政党体系的崩溃及第三政党的兴起
美国第二政党体系以民主党与辉格党的对峙为核心,分歧的本质是“美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究竟是维持“农业-出口导向”的分散型经济(依赖南方种植园和西部边疆),还是转向“工业-内需导向”的整合型经济(由北方工业和全国市场驱动);究竟是由“州权”主导,还是由“联邦政府”主动规划。该体系最终因深刻的南北分歧(尤其是奴隶制问题)和政党自身的崩溃而瓦解。其过程与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直接相关。
奴隶制问题是撕裂政党的“不可调和矛盾”。第二政党体系的两大政党最初并非以“奴隶制”为核心分歧,而是围绕“联邦政府角色”、“经济政策”(如关税、国家银行)等议题对立。19世纪40年代后,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如美墨战争后获得西部大片土地),“新领土是否允许奴隶制”成为核心争议。1854年,民主党人斯蒂芬・道格拉斯推动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允许新领土通过“民众主权”决定是否保留奴隶制,彻底推翻了《1820年密苏里妥协法案》中北纬36°30′以北禁止奴隶制”的原则。这一法案成为第二政党体系的“致命一击”。北方辉格党人强烈反对该法案,认为其是对奴隶制扩张的纵容;北方民主党人也因法案分裂,部分人转向反奴隶制阵营。法案直接催生了共和党(1854年成立),其核心主张是“禁止奴隶制向新领土扩张”,吸引了北方辉格党人、自由民主党等反奴隶制力量。
1857年,联邦最高法院又在“德雷德・斯科特案”中裁定:《1820年密苏里妥协法案》关于禁止北纬36°30′以北领土实行奴隶制的条款违宪,理由是“国会无权剥夺公民的财产(奴隶被视为财产)”。这一判决彻底否定了密苏里妥协的合法性,进一步激化了南北矛盾,成为美国内战(1861-1865)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1852年总统选举中,辉格党因奴隶制分歧提名模糊立场的候选人,惨败后彻底崩溃。其北方成员多数加入后来成立的共和党,而南方成员部分投靠民主党。民主党内部同样出现分裂,虽然民主党在19世纪50年代仍保持全国性政党的外壳,但南方势力逐渐主导该党,北方民主党影响力衰退,彻底丧失全国性政党的功能。
此后,美国进入第三政党体系,并为美国内战埋下伏笔。而南北战争的结果,本质上是 “联邦主导的工业化路线”对“州权主导的农业路线”的胜利,是北方反蓄奴制度对南方蓄奴制度的胜利。

表4、美国两党制演进脉络
[1]1789年美国第一次总统选举时尚不存在政党。1792年,杰斐逊创立“共和派”,汉密尔顿创立“联邦派”,之后随着两派争论深入,政派逐渐转变为政党。汉密尔顿思想的追随者称“联邦党人”,赞成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麦迪逊和托马斯·杰斐逊思想的追随者称为“民主共和党人”,倾向建立权力分散的农业共和国和有限联邦政府权力。
[2]约翰・昆西・亚当斯与亨利・克莱达成协议,由克莱公开支持亚当斯当选;而亚当斯就任后任命克莱为国务卿。
[3]美国辉格党(Whig Party)借用了英国辉格党(Whig)这一名称,因其反对安德鲁・杰克逊总统的 “行政集权”(杰克逊总统被讽刺为 “国王安德鲁”)。与英国辉格党 “反对王权专断” 的传统呼应,强调限制总统权力、主张国会至上,同时推动联邦政府主导的经济现代化(如国家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等)。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延伸阅读
袁海霞等:PMI供需均走弱,“反内卷”促进价格回升——7月PMI数据点评
刘元春:中央政治局会议——下半年经济怎么干?
吴晓求:高度重视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