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开门呐,我是大山!”
1989年元旦晚会,一个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外国小伙,成功逗乐了荧幕前的众多中国观众。
此后多年,他又曾数次登上央视春晚,让无数观众在笑声中记住了他的名字:大山。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在中国相声界站稳脚跟的外国人,他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方在传统文艺上的隔阂。
然而就在事业巅峰期,前辈冯巩的一句话,让他毅然决定离开相声舞台。
如今二十年过去,这位曾经的“洋笑星”今在何处?
1988年,一位名叫马克·亨利·罗斯韦尔的加拿大青年,从渥太华一路飞到了中国。
在4年前,他曾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读书期间喜欢上了中国语言与文化,不久之后便决定主修“中国研究”,并且还成了系里的高材生。
也因此在1988年本科毕业后,大山获得了参与互换学者交流项目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大学进修中文。
没人能预料到,这个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日后会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其实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早在祖父那一代就已埋下了。
上个世纪20年代,其祖父曾在河南商丘的教会医院行医,当地老百姓十分感激他,亲切地称他为“饶大夫”。
其实这就是姓氏罗斯韦尔的发音,也正因为这段因缘,大山将姓氏的译名改成了“饶司卫”。
故此,大山来到中国求学,也有寻根问祖的目的。
只不过在求学和寻根的路上,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而这个意外却深深改变了大山。
1989年,央视筹办元旦晚会,彼时中国刚改开不久,为了体现当下中国的包容与多元,便计划找来几个中文不错的外国留学生上台。
因为大山的中文说得地道,所以被安排上台出演小品的主人公。
在那个年代,娱乐方式还相对单一,留学生也是相当稀少的存在,大山一上台,便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他《夜归》中饰演的许大山,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
憨厚的洋外表与地道的京味儿台词,形成了一股奇妙的反差感。观众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外国人也能把小品演得如此传神!
此后,“许大山”成了他的中文名字,而他也在中国演艺圈,或者说喜剧圈打开了路子。
一脚迈入喜剧圈的大山,对中国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拜师姜昆后,大山正式开启相声艺术生涯。
《名师高徒》、《金刚腿》等经典作品中,他与唐杰忠的默契配合让“洋徒弟”的定位深入人心。
1998年至2011年,大山曾四次在央视春晚亮相,创下外籍艺人的纪录。
与此同时,大山在《编辑部的故事》等影视作品中的演出,也让他从曲艺喜剧延伸到更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
至90年代末,中国文艺市场发生了新的变革。
德云社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改变了相声圈子的生态,以“洋腔洋调”为特色的大山,逐渐陷入了瓶颈。
他的瓶颈,并不是相声的创作瓶颈,而是跨文化交流上的瓶颈。
直到在一次深入交谈中,作为师叔的冯巩点破了他的症结。
“要想成功,就得跳出舒适圈去。”
大山听完,一下子感到醍醐灌顶。
他意识到,如果只是停留在“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猎奇层面,是很难深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后来,大山做出令公众哗然的决定——放弃相声演员的身份。
当时舆论上不乏“捞够就走”的质疑声,只不过是大家不明白大山的理想。
当“洋笑星”标签成为理想的桎梏时,或许退后一步才会海阔天空呢?
退场之后,大山找到了新定位。
他不再只是跟着说学逗唱的外国相声演员,而是成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践行者。
作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他曾活跃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场合。
而他创作的《大山侃大山》等节目,也将相声结构与西方脱口秀融合,在海外开辟了传播中国语言艺术的新阵地。
如今身为60后的大山已经已年近六旬了,他已不再是当年在舞台上呆头呆脑的加拿大小伙。
但是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上仍在频繁更新着中国古诗朗诵,以及文化交流等内容。
如今身居中国的外国友人博主多不胜数,可大山与多数外籍网红有着本质不同。
他的特别之处,在于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理解,这种热爱和理解,早已超越了当年舞台上讲相声的他。
从靠着外国脸博观众一乐的“洋徒弟”,到游走于两种文明之间的文化传播者,他对中国的喜爱始终如一,且愈演愈烈。
这位白发苍苍却依然神采奕奕的老外,依然在坚持着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就像他祖父当年在中国行医时播下的善意种子,跨越三代人,仍在各个角落悄然生长。
信息来源:
新浪网 2023年02月12日 初代“洋相声演员”大山,和他离开中国的真相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