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八天的双节小长假来了,高速路上的车水马龙,景区里的人山人海,节日氛围拉得满满,可你知道吗?当我们忙着规划路线、规避道路堵车时,身体里的“生命之路”——心血管,也可能在长假期间出现“拥堵”危机。如何识别假期心血管风险,用科学方式守护心血管通畅?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份特殊的假期“防拥堵”指南。
长假期间,作息紊乱、饮食油腻、情绪波动等因素,很可能触发心血管健康风险。更需警惕的是,心血管疾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链条式发展,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心血管事件链”。
“心血管事件链”揭示了心血管疾病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逐步发展的心血管事件构成的,其起源于由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很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斑块聚集,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如同大量车辆涌入、道路拥堵,如不及时疏通,便会导致“交通瘫痪”,触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危机,甚至死亡。
假期正值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保持血管通畅,是阻抑“心血管事件链”、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一环。
想要避免心血管“堵车”,识别早期信号很重要。当身体出现以下异常时,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避免风险升级。
胸痛或胸闷:表现为胸部压迫感、疼痛或不适,可能会放射到手臂、颈部或下巴。
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比如走路、爬楼时明显感到气喘或呼吸急促,休息后难以缓解。
心悸:主要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水肿:腿部、脚踝或腹部水肿,按下去凹陷或按下即起。
持续的疲劳和乏力:主要表现为体力下降,不能久行、疾行,不能拎重物。
请收好!心血管“防拥堵”实用指南
让心血管保持畅通,科学的药物干预和保证健康的生活习惯缺一不可。
(一)药物干预不能少
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临床共识。西药方面,主要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为主;中药用药上,近期发布的《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专家共识》明确指出,通络药物能够从多环节、多靶点干预心血管“交通堵塞”。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研究)”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及血运重建基础上加用通心络,通心络可显著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再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了74%。“通心络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临床研究(ENLEAT研究)”则显示,在术前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改善患者无复流发生率,缩小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证实通心络长期治疗可有效缩小斑块体积,改善血管重构指数,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通心络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研究)”证实通心络可进一步改善AIS患者90天神经功能预后,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日常防护要做好
除了科学用药,日常防护也不能少。规律作息:假期避免熬夜追剧、熬夜赶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清淡饮食:亲朋聚餐时,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避免暴饮暴食增加心血管负担;适度运动: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以不疲劳为宜。
长假的意义,是在放松中收获惬意,而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当然,守护生命之路畅通并非一朝一夕,识别早期预警信号,遵医嘱科学用药,把日常好习惯融入日常,才能有底气去享受假期的欢乐,拥抱日常的精彩,真正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与美好生活的延续。
#通络药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共识发布#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